偈颂并序(其二十四)

世人无心不能治,致祸愁生累及眉。

一朝体得心无事,眉放毫光自不知。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与内心的关联。诗人通过“世人无心不能治”,强调了心灵状态对个人行为和命运的影响。接着,“致祸愁生累及眉”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负面情绪如何在个体内心滋生,并最终反映在面部表情上,形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一朝体得心无事”则表达了当一个人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时,整个世界都会因此而改变。这里的“心无事”并非指没有思绪或情感,而是指心灵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不再被外界事物所困扰,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最后一句“眉放毫光自不知”更是妙笔生花,将内心的平静外化为一种可见的光芒,暗示了心灵的纯净与美好不仅能够使自己受益,也能够照亮周围的世界。这种光芒并非物质上的光辉,而是精神层面的璀璨,是内在修养与智慧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心灵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内心的净化来影响和改善生活境遇的主题。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认为这是超越一切烦恼与困扰的关键。

收录诗词(94)

居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并序(其二十五)

僧房阒寂夏修持,闭户疏人怪亦知。

侬家自有同风事,千里无来却肯伊。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颂并序(其二十六)

临窗不觉寸阴移,火急修行早是迟。

白日祇陪人事过,园林那得道成时。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颂并序(其二十七)

缘觉声闻未尽空,人天来往访真宗。

争如佛是无疑士,端坐无心祇么通。

形式: 偈颂

偈颂并序(其二十八)

顶相拟求终不见,应缘同谷不违方。

此门别处无寻路,祇有休心更厮当。

形式: 偈颂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