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柳

拂水斜烟一万条,几随春色倚河桥。

不知别后谁攀折,犹自风流胜舞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翻译

河边的柳枝轻轻摇曳,仿佛有万条烟雾在水面飘拂,依傍着春天的色彩,靠在河桥边。
我不知离别后是谁会来采摘这些柳条,但它依然风情万种,胜过那曼妙的舞姿。

注释

拂水:形容柳条轻柔地触碰水面。
斜烟:形容柳条随风飘动的样子像烟雾一样。
一万条:夸张手法,形容柳树繁茂。
春色:指春天的景色,也可指柳树的绿色。
倚河桥:柳树靠在河桥旁。
攀折:采摘,这里指人摘取柳条。
风流:形容柳条的优美姿态,也含有风韵的意思。
胜舞腰:比舞者的腰肢还要优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江景图。"拂水斜烟一万条",水边轻烟如织机般密集,勾勒出万缕春光,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也表达了他对春天生机勃勃气息的赞赏。

"几随春色倚河桥"一句,则将视线转移到春意盎然的小桥上。这里的“几”字暗示了一种不确定性,仿佛诗人在描绘这一景象时,是随着心中的情感流转,自然而然地让笔墨停留在这座小桥上。

"不知别后谁攀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某种迷惘和无奈。春天的柳枝在风中摇曳,似乎在等待着某个行者来临,将其轻柔地摘下,这里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最后,"犹自风流胜舞腰"一句,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尽管春天即将逝去,但自然界中某种“风流”——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和谐气息,也可以解读为诗人的情感态度,依旧在继续其优雅的舞蹈,这是对生命之美的无声颂歌。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江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淡然。语言流畅,意境清新,是一篇情感丰富、意蕴深远的佳作。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代人听琴二首(其一)

抱琴花夜不胜春,独奏相思泪满巾。

第五指中心最恨,数声呜咽为何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代人听琴二首(其二)

湘娥不葬九疑云,楚水连天坐忆君。

惟有啼乌旧名在,忍教呜咽夜长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出试日独游曲江

江莎渐映花边绿,楼日自开池上春。

双鹤绕空来又去,不知临水有愁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发青山

凫鹥声暖野塘春,鞍马嘶风驿路尘。

一宿青山又前去,古来难得是闲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