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复教授以事待理

负俗宁能累哲人,昔贤由此致功名。

骥收盐坂车前足,琴得焦桐爨下声。

三献荆山时未识,一鸣齐鸟众方惊。

传闻下诏搜遗逸,劝讲方思用老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超脱世俗哪里会拖累智者,古代贤人正是因此成就了功名。
骏马在盐坂上收起奔跑的蹄子,琴声从烧焦的桐木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初次献上荆山之玉并未被识,一旦鸣叫,群鸟为之震惊。
听说皇上下令寻找遗世之才,正期待着老成持重的人来担任讲官。

注释

负俗:超脱世俗。
宁:哪里。
哲人:智者。
昔贤:古代贤人。
致功名:成就功名。
骥:骏马。
盐坂:盐碱地的山坡。
车前足:马蹄。
琴得焦桐:琴声来自烧焦的桐木。
爨下声:炊烟下的声音,指琴声。
三献荆山:初次献上荆山的美玉。
一鸣:一次鸣叫。
齐鸟:群鸟。
传闻:听说。
下诏:下达诏书。
搜遗逸:寻找遗世之才。
劝讲:讲学或任职。
用老成:任用有经验、稳重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何复教授以事待理》,通过对何复教授的赞扬,表达了对传统美德和经验智慧的推崇。首句“负俗宁能累哲人”暗示何复教授不随流俗,坚守自我,这正是古代哲人的品格。次句“昔贤由此致功名”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高尚情操对于成就功名的重要性。

第三句“骥收盐坂车前足”运用比喻,骏马在艰难的盐坂路上收起车前蹄,象征何复教授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稳重。第四句“琴得焦桐爨下声”则将琴声与生活中的柴火烹饪联系起来,形容他的生活简朴而精神高雅。

第五、六句“三献荆山时未识,一鸣齐鸟众方惊”通过荆山献玉和齐鸟鸣叫的典故,赞美何复教授的才华如同未被发现的珍宝,一旦展现,必会令人震惊。最后一句“传闻下诏搜遗逸,劝讲方思用老成”传达出朝廷听说何复教授的才能后,正在寻求他的意见,显示出对老成持重之人的重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何复教授的道德品质和卓越才能,同时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德才兼备之人的敬仰和期待。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初到锦城

溪绕层峦路绕溪,飞梁相接挂晴霓。

山川王气今何有,岩谷灵踪昔未跻。

十里松篁参羽仗,半天楼阁倚云梯。

胜游欲尽无穷目,未到桃源客已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别乡旧

数有中年别,宽为满岁期。

得无鱼口厄,聊复雁门踦。

齿脱心犹壮,秋清意自悲。

平时郡文学,邓禹得三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别月华严

寓世生同里,随方去有情。

来为百年别,不惜片时程。

斋钵须勤供,经钟莫倦鸣。

当来第三会,此界却逢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别观音山主

离合应生理,过逢岂近缘。

情亲见今日,语妙记当年。

闭户安禅主,冲风逆水船。

不应清夜月,故作别时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