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宋朝释正觉的偈颂,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禅宗的机锋和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洞察。"雨从何来,不离问处",诗人以雨的落下引出对存在源头的探索,暗示了禅修者对生命和宇宙本源的追问。"森罗大千,出乎方寸",则强调了心性的广大,即使是浩渺的宇宙万象,也可在内心中体验和领悟。
"照中之虚,静中之动",揭示了禅定中的空灵与动态平衡,禅者在静观中体悟到万物的流动与虚无。"衲僧分上常相共",表明这种体验并非外在的观察,而是内在修行者的日常体验。
"寒露濡松夜气清,皋禽惊起月巢梦",通过描绘雨后夜晚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宁静而生动的禅境,连鸟儿都被这寂静所惊醒,仿佛连梦境都融入了月色之中。
最后,诗人以刘端公与云居禅师的问答作结,再次强调了问题的指向性和禅修中的互动性,"雨从何来?居云:从端公问处来",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存在的意义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寓禅理于问答之间,体现了禅宗的直观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