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史载龙山之会风吹孟嘉落帽桓温使孙盛为文嘲之嘉作解嘲词致超逸四座惊叹苏子瞻惜其文不传为四言补亡余读之窃谓嘲者以礼解者以道庶乎两得苏词且非晋语也更为补二首(其一)孙盛献嘲

聚瞻饬仪,式崇侈度。履薄临深,细矜返顾。

龙山嘉集,群贤昭姱。金石在堂,傧相在阼。

胡愆于仪,巾脱顶露。仆?含嗤,将军薄怒。

璧轻于瑕,楠斥于蠹。桑简避时,祢狂矫故。

彼非昌期,乖此绳步。耳目外惭,周章内寤。

请歌相鼠,以终韶濩。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晋朝龙山之会的历史场景,通过对比嘲讽与解嘲的两种态度,展现了礼仪与道义的冲突与和谐。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龙山嘉集”、“金石在堂”、“璧轻于瑕”等,形象地描绘了聚会的盛大与人物的风范。

首句“聚瞻饬仪,式崇侈度”,开篇即点出聚会的庄重与盛大,众人皆以礼仪自持,追求高雅的风度。接着,“履薄临深,细矜返顾”,以行走于薄冰之上,回顾细小的谨慎,隐喻聚会中的小心与谨慎,同时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忐忑与自我审视。

“龙山嘉集,群贤昭姱”描绘了聚会的盛况,众多贤士汇聚一堂,彰显了他们的才华与美德。“金石在堂,傧相在阼”,金石象征着珍贵与永恒,傧相代表了礼仪与秩序,进一步强调了聚会的庄严与有序。

然而,好景不长,“胡愆于仪,巾脱顶露”,意外发生,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违反了礼仪规范。这一事件引发了众人的反应,“仆?含嗤,将军薄怒”,仆人和将军都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而“璧轻于瑕,楠斥于蠹”,则以玉璧的瑕疵和楠木的蛀虫来比喻事件的严重性。

“桑简避时,祢狂矫故”,这里引用了古代典故,以桑简(古代祭祀用具)避让时令,祢(古代祭祀神灵)的狂放行为,来类比孟嘉的处境,暗示了他行为的不合时宜。接下来,“彼非昌期,乖此绳步”,指出孟嘉的行为违背了当时的礼仪规范。

“耳目外惭,周章内寤”,孟嘉在外界的压力下感到羞愧,内心却在反思。最后,“请歌相鼠,以终韶濩”,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对孟嘉行为的同情与理解,希望以诗歌的形式结束这场风波,传递出一种宽容与和谐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龙山之会的描述,以及孟嘉落帽事件的处理,展现了礼仪与道义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71)

陆铨(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晋史载龙山之会风吹孟嘉落帽桓温使孙盛为文嘲之嘉作解嘲词致超逸四座惊叹苏子瞻惜其文不传为四言补亡余读之窃谓嘲者以礼解者以道庶乎两得苏词且非晋语也更为补二首(其二)孟嘉解嘲

至敬弗仪,大道易饬。在朝维臣,在野维客。

臣道足恭,客情乐托。岸帽为贤,争席为适。

明明我侯,厌彼局束。驾言出郊,以坦心腹。

勿弛于仪,曷彰休德。郭巾偶折,慕之成俗。

事异并传,孟可比郭。亦有畏威,免冠昭责。

免既为恭,落亦何失。哂此细人,从羁受勒。

形式: 四言诗

述怀

遇事不适意,萧然思故庐。

故庐久荒寂,人生安所居。

坐卧得率意,侧步心常舒。

宁如日束带,三驺为前驱。

徒尔眩人目,宛然受羁拘。

寄声示僮仆,洒扫吾庭除。

形式: 古风

偶感

无事久宴坐,悠然生遐思。

白日不可留,营营将何之。

开卷理达言,默对相嗟咨。

往日已莫及,来涂尚可资。

有谁苦相疐,何为自次且。

饮酒不能乐,入山无舒期。

人生弃所适,以戚为怡怡。

形式: 古风

乾明寺与苏斋同游

七圣游兹山,忽迷不知路。

相传几岁年,兹山尚如故。

在圣迷亦奇,古今问遗步。

我来得与君,萍逢偶相聚。

华尊倾山房,畴昔纾衷素。

百意难尽宣,欲言色相顾。

对此古奇踪,怅然发遥慕。

朗晰岂不贤,皦皦世所恶。

大道尚浑沦,退藏戒轻露。

乃知匪所迷,冥理此中寓。

莞然向古人,千载藉微晤。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