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解薜登天朝,去师偶时哲。

岂惟山中人,兼负松上月。

宿昔同游止,致身云霞末。

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

好依盘石饭,屡对瀑泉渴。

理齐小狎隐,道胜宁外物。

舍弟官崇高,宗兄此削发。

荆扉但洒扫,乘闲当过歇。

形式: 古风

翻译

脱下草鞋登上朝廷,告别老师偶遇明哲。
不只是山中隐士,也背负着松树上的月亮。
曾经一同游历交往,如今置身于云霞之端。
打开窗户面对颍阳,躺着看飞鸟渐渐消失。
喜好倚靠磐石吃饭,多次对着瀑布感到口渴。
理应与小小的隐居生活相协调,道义胜过对外物的追求。
弟弟的官职高高在上,哥哥我在此削发出家。
荆门只需打扫干净,空闲时应该过来休息一下。

注释

解薜:脱下草鞋,象征出仕。
师:指老师或师傅。
时哲:当时的贤哲。
山中人:隐士。
松上月:象征清高和超凡脱俗。
游止:游历交往。
云霞末:比喻高远的地方,此处指朝廷。
颍阳:地名,可能指颍水之阳,或为地名。
飞鸟没:飞鸟消失,象征时光流逝或世事变迁。
盘石饭:在磐石上吃饭,形容简朴的生活。
瀑泉渴:对着瀑布感到口渴,可能指向往自然。
小狎隐:小小的隐居生活。
道胜:道德或道义超越。
宁外物:不看重外在的事物。
舍弟:自己的弟弟。
宗兄:同宗的兄长。
削发:削去头发,出家为僧。
荆扉:用荆条编成的门,代指简陋的居所。
乘闲:趁着空闲的时间。
过歇:过来休息。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与山中隐者告别时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的意境清新,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

“解薜登天朝,去师偶时哲。”开篇即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诗人似乎在追寻一位高僧或隐者的足迹,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尊敬之情。

“岂惟山中人,兼负松上月。”这两句则转换了视角,将山中人的宁静与松树上悬挂的明月相结合,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享受自然之美的境界。

“宿昔同游止,致身云霞末。”诗人回忆过去与友人共同漫步于山间的情景,如今却只留下自己一人,仿佛置身在云端或霞光中,给人以飘渺不定的感觉。

“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此处诗人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悠然自得地居住在山中,面向着温暖的阳光,即使是躺卧着,也能欣赏到天空中飞鸟消失的景致。

“好依盘石饭,屡对瀑泉渴。”诗人享受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用盘石作为餐桌,面对着清澈的泉水,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满足。

“理齐小狎隐,道胜宁外物。”这是诗人的哲学思考,他在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并通过这种方式超越了世俗的纷扰,达到了精神上的自在。

“舍弟官崇高,宗兄此削发。”诗人提到自己的兄弟,在朝廷中担任高官,而自己则选择了出家为僧,以剃去头发作为象征。

“荆扉但洒扫,乘闲当过歇。”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即使是简单的清扫门庭,也是享受宁静时光的一种方式。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与精神超脱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资圣寺送甘二

浮生信如寄,薄宦夫何有。

来往本无归,别离方此受。

柳色蔼春馀,槐阴清夏首。

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偶然作六首(其一)

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

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

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

复笑采薇人,胡为乃长往。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偶然作六首(其二)

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

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

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复起。

短褐不为薄,园葵固足美。

动则长子孙,不曾向城市。

五帝与三王,古来称天子。

干戈将揖让,毕竟何者是。

得意苟为乐,野田安足鄙。

且当放怀去,行行没馀齿。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偶然作六首(其三)

日夕见太行,沈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

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

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