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王宣城诗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献,复值白蘋生。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形式: 古风

翻译

离开郢都引发了对楚地的思念,渡过淇水兴起对卫国的感怀。
正值青春年华奉献自我,又遇白蘋生长的季节。
放眼望去,广阔视野覆盖千里,江边郊外微光隐约明亮。
举起酒杯却满心惆怅,音乐歌声为谁而清扬。
颍阴之地曾激发文采飞扬,淮阳之水流传着往昔的名声。
树立正道仰慕高尚华丽的德行,沿途期待着深远的芬芳。

注释

发郢:离开郢都,郢为古代楚国都城。
流楚思:引发对楚地的思绪。
涉淇:渡过淇水,淇水位于今河南北部。
兴卫情:兴起对卫国的情感,卫为古代诸侯国。
青春献:在青春时期奉献自己。
白蘋生:白蘋草生长,常用于象征时节变换或离愁。
广望:广阔的视野。
周千里:形容视野能覆盖千里之远。
江郊:江边的郊野。
蔼微明:微弱而温和的光线。
举爵:举起酒杯,爵为古代酒器。
惆怅:忧郁失意的心情。
歌管:音乐和歌声。
颍阴:地名,位于今河南,历史上文化繁荣。
腾前藻:先前的文学才华如同腾起的波澜。
淮阳:地名,同样位于河南,历史文化悠久。
流昔声:流传着昔日的名声。
树道:树立正道,比喻推崇正确的道德规范。
慕高华:仰慕高尚华丽的品德。
属路:沿途,指在人生道路上。
深馨:深远的芬芳,比喻美好的影响。

鉴赏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名为《送别王宣城》。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思念和惆怅之情,以及对美好青春与自然景物的赞美。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既逢青春献,复值白蘋生。"

这里诗人通过描绘郢城、楚地的水流和淇水的波涛,表达了他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既逢青春献"指的是在美好的年华中与朋友相聚,而"复值白蘋生"则是在这个季节里,看到白蒺藜(一种植物)生长,也让人想起了朋友。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诗中"广望周千里"展现了诗人对周围景色的广阔视野,而"江郊蔼微明"则描绘了一种迷离而又含糊的光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胸襟和情怀。接着"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则透露出诗人在朋友离别后的孤独与惆怅,他举杯无言,只有清脆的笛声似乎在问,这份清澈是为谁而奏?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这几句诗中,颍水和淮河都被提及,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朋友的深情。"树道慕高华"中的"慕"字表示对高大树木的怀念,而"属路伫深馨"则是说沿着道路散步,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情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在朋友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送别诗。

收录诗词(202)

鲍照(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字:明远
  • 生卒年:约415年~466年

相关古诗词

送盛侍郎饯候亭诗

沾霜袭冠带,驱驾越城闉。

北临出塞道,南望入乡津。

高墉宿寒雾,平野起秋尘。

君为坐堂子,我乃负羁人。

欣悲岂等志,甘苦诚异身。

结涕园中草,憔悴悲此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酒后诗

晨节无两淹,年意不俱处。

自非羽酌欢,何用慰愁旅。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望水诗

刷鬓垂秋日,登高观水长。

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

流驶巨石转,湍回急沫上。

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

东归难忖恻,日逝谁与赏。

临川忆古事,目孱千载想。

河伯自矜大,海若沈渺莽。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望孤石诗

江南多暖谷,杂树茂寒峰。

朱华抱白雪,阳条熙朔风。

蚌节流绮藻,辉石乱烟虹。

泄云去无极,驰波往不穷。

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

浮生会当几,欢酌每盈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