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

兀兀皆禅刹,亭亭历蒿坡。

蝉声引我思,得荫亦浩歌。

萧瑟美风日,顾瞻爱松萝。

收得物外趣,悠然养天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到处都是禅寺,高耸经过蒿草坡。
蝉鸣唤起我思绪,找到阴凉也放声歌唱。
清风秋日景色美,回望喜爱松树和藤萝。
在自然中找到乐趣,悠然自得地养护身心和谐。

注释

兀兀:形容众多或连续不断。
禅刹:禅寺。
亭亭:高耸的样子。
蒿坡:长满蒿草的山坡。
蝉声:蝉鸣声。
思:思绪。
得荫:找到阴凉处。
浩歌:大声唱歌。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带点凄凉。
美风日:美好的天气。
松萝:松树和藤萝。
物外趣:超脱世俗的乐趣。
悠然:悠闲自在。
天和:自然和谐,身心调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兀兀皆禅刹"表明诗人所在之地是一片宁静的佛教净地,"亭亭历蒿坡"则是对这片土地上亭台楼阁的描述,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蝉声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声音,更是引发诗人深思的对象。"蝉声引我思"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生命、宇宙或哲学问题的思考。而"得荫亦浩歌"则显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和喜悦,甚至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豁达。

接下来的"萧瑟美风日"描绘出一个凉爽宜人的秋天景象,而"顾瞻爱松萝"则表明诗人对于松树和荒废的古道都充满了眷恋之情,显示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留恋。

最后两句"收得物外趣,悠然养天和"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超然物外的心境。"收得物外趣"意味着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超越世俗纷争的乐趣,而"悠然养天和"则是一种对内心平静与宇宙和谐相处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深刻而宁静的理解。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武昌县西山寺

吴王宫殿西山头,萧萧爽气长如秋。

武昌连都甚偪仄,赖有此山供胜游。

东南豪杰俱故旧,当年孝廉孙仲谋。

一朝名号僣九五,朱紫罗列皆公侯。

欢娱应似河朔饮,缥缈宜有云端楼。

危弦脆管落天上,饮散咸入西江流。

而今寂寞皆陈迹,遍地松竹清阴浮。

岩泉滴沥醒四座,相见环佩锵琳球。

龙泉宝气亦消尽,磨剑只有空池留。

老僧向我说遗事,兴废反覆令人愁。

但当沈酣卷大白,徐趁明月牵归舟。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泊赵屯

忆昨省觐趋?川,莱衣拥绿方少年。

艰难险阻俱未历,孟浪勇决唯争先。

舟发赵屯犹未饭,有风北起空濛间。

掀摇三山簸五岳,巨浪倒泼东南天。

千林向人俱顿仆,两岸过眼真飞鶱。

帆樯回戛河汉底,鹢首俯饮蛟龙渊。

跳波溅沫来四面,坐中时得鲤与鳣。

妻啼婢讪殊不顾,兀坐正读逍遥篇。

为言方破万里浪,不尔捉月为神仙。

江中逢巨石,颇突为引牵。

逡巡水势亦平缓,幸免肝胫输乌鸢。

暮投彭泽宿荒草,神惊魄颤何能眠。

自兹稍悟垂堂戒,靴纹才起不敢前。

矜持太过仅无患,往往所至伤流连。

乃知老谋与壮事,心胆殊异难兼全。

重来此地畏汹涌,藏舟别浦看漪涟。

鱼跳鸥下自可喜,何用蛟鳄饮流涎。

斜阳依依炤草木,夹岸葭菼铺书毡。

儿今弱冠昔何有,昔颔无须今皓然。

二十馀年才瞬息,时事几蜕如秋蝉。

区区走俗亦何赖,安得尺地巢林泉。

形式: 古风

舍轿马而步

严风驾雪霜,吾轿颇温燠。

白日煖郊原,吾马快驰逐。

二者皆得用,翩如两黄鹄。

马骄倦提策,轿狭厌挛束。

何以救斯弊,奔驰有吾足。

副之两革靴,随以一筇竹。

凫趋上高冈,虎步出平陆。

折花得低枝,照影临深谷。

道逢田间叟,时访以耕牧。

北音稍入耳,俚语俄满腹。

行行及前堆,小汗已霢霂。

芳草可为茵,吾眠不须褥。

人生忌太佚,终岁居华屋。

醉饱耳目昏,软暖筋骸缩。

今吾异于此,千里干微禄。

朝随麇獐骋,夜侣鸿雁宿。

户抠劳乃久,金矿锻方熟。

聊歌以自娱,不作杨朱哭。

形式: 古风

试院看月呈子骏明叔

禁城遥想催银箭,灯火相望人语断。

门外流尘任自高,中秋好月来相伴。

依楼委砌冰皎洁,射隙侵棂雪凌乱。

同僚二公迹见亲,相应顾影为三人。

吟咏清景临佳树,骨爽襟寒不能去。

颇疑宵梦到蟾宫,欲把秋毫分玉兔。

中山美酒生微波,银瓶快泻金叵罗,相邀一醉君如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