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地震》由清代诗人张元荣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人民的苦难。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中多次地震灾害的感慨,以及当前面对地震时难以获得安宁的心情。诗人指出,尽管过去留下的创伤仍在修复之中,但新的地震却让这一切更加破败不堪。
“震灾从古几回观”,开篇即以历史视角审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强调其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危险今难一枕安”,紧随其后,点明即便在现代社会,人们也无法在地震来临时完全安心入睡,体现了地震对人类生活安全的巨大威胁。
“昔日疮痍犹待复,者番摇动愈雕残”,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地震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即使过去的伤痕正在逐渐恢复,新的地震又带来了更多的破坏,使得原本脆弱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
“浮屠广做犹虚幻,赈恤施行幸勿宽”,这里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宗教建筑和救灾措施。尽管寺庙等宗教场所被广泛修建,但在地震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同时,呼吁在实施救援和救助措施时,不应过于宽松,要尽力而为,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最后,“任是肝肠同铁石,也应泪洒与心酸”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地震受害者深切的同情和哀痛之情。即使内心如铁石般坚强,面对这样的灾难,人们也不免会感到心酸和泪水盈眶。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挑战,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的无奈和坚韧。它不仅是一首对地震灾害的哀歌,也是对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所展现出的共情与勇气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