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从上人山亭

湖水江湾隔数峰,篱门和竹夹西东。

闲来此地行无厌,又共吾庐看不同。

灵隐路归秋色里,招贤庵在鸟行中。

屏风若欲相搀见,合把巉岩与画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湖水和江湾被几座山峰隔开,篱笆门和竹子夹杂在东西两侧。
闲暇时我常来这里漫步,每次看到的景色都有所不同。
从灵隐路归来,沉浸在秋天的景色中,招贤庵隐藏在飞鸟的踪迹里。
如果屏风想要展现这美景,应该请画工描绘那峻峭的山岩。

注释

湖水:湖面的水。
江湾:江边弯曲的地带。
隔:分隔。
数峰:几座山峰。
篱门:竹篱笆门。
和:以及。
竹:竹子。
夹:夹杂。
西东:东西方向。
闲来:闲暇时。
此地:这里。
行无厌:行走不觉厌倦。
吾庐:我的房子,此处指作者居所。
看不同: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
灵隐路:通往灵隐寺的道路。
归:归来。
秋色:秋天的景色。
招贤庵:一座寺庙名。
在鸟行中:位于鸟儿飞翔的路径中。
屏风:装饰性的屏风。
若欲:好像想要。
相搀见:一同展示。
合:应当。
巉岩:险峻的岩石。
画工:画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林逋游历山水之间,欣赏自然景色的闲适心情。首句“湖水江湾隔数峰”,展现了湖光江景被峰峦巧妙分割的景象,富有层次感。接着,“篱门和竹夹西东”写出了简朴宁静的田园风光,篱笆和翠竹环绕,增添了生活气息。

“闲来此地行无厌”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山水的喜爱,即使闲暇漫步也乐此不疲。而“又共吾庐看不同”则暗示每次来访,都能发现新的风景,反映出诗人观察力之敏锐和心境的开阔。

“灵隐路归秋色里,招贤庵在鸟行中”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行走路径的幽静,灵隐路在秋色中显得更加深沉,招贤庵则隐匿于鸟儿的飞翔路线之中,增添了神秘与宁静的氛围。

最后,“屏风若欲相搀见,合把巉岩与画工”运用拟人手法,仿佛山岩也在邀请画家前来描绘,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美和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山亭的画卷,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逸生活,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盱眙山寺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诗招南阳秀才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拟飘蓬作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事,病多争向倚门亲。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郊园避暑

柴门鲜人事,氛垢颇相忘。

爱彼林间静,复兹池上凉。

托心时散帙,迟客复携觞。

况有陶篱趣,归禽语夕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采石山

危阁闲登日渐曛,整屏晴雨枕江濆。

秋棱瘦出无多寺,古翠浓连一半云。

坐卧不抛输钓叟,往来长见属鸥群。

翻然却怪宣城守,是甚移将李白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