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河梁日将暮,游子安所从。
执手古路侧,征裾飘长风。
行行忽已远,眇若孤飞鸿。
人生非松乔,代谢自有终。
长当崇令名,赤心以为忠。
这首诗是汪元量的《月夜拟李陵诗传(其三)》,创作于宋末元初之际。诗人汪元量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对人生易逝、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河梁日将暮,游子安所从。执手古路侧,征裾飘长风。"
开篇便描绘出一幅河梁傍晚的景象,夕阳西下,游子在外漂泊,不知归期。诗人以"执手古路侧"强调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征裾飘长风"则形象地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苍凉。
"行行忽已远,眇若孤飞鸿。"
这两句诗紧扣上文,通过"行行"一词传达出游子离家愈行愈远的感觉,"眇若孤飞鸿"则是借用了《诗经》中的比喻,形容游子的孤独与渺小,如同天边的一只孤独飞翔的大雁。
"人生非松乔,代谢自有终。"
这两句诗转换了一下主题,从个人的离别之苦转向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人生非松乔"暗示了人生不如松树一样长寿恒久,而是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代谢自有终"则表达了世事更替、朝代更迭的历史哲理。
"长当崇令名,赤心以为忠。"
最后两句诗中,"长当崇令名"表明了诗人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即使在遥远的地方,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与名节。而"赤心以为忠"则是强调了一颗纯洁无私的心灵,以及对忠诚这一美德的坚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以及对忠诚与品格的坚守,这些都是古代文人常有的情感体验。
不详
清时难再得,离别安可留。
出门望西北,欲往还绸缪。
俯视长河奔,方舟激中流。
惊波一何骇,返顾令人忧。
天风吹枯桑,日暮寒飕飕。
何当从此别,送子狐白裘。
卫州三十里,荒墩草无数。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下马拊石碑,三叹不能去。
斐然成歌章,聊书墓头树。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
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
斯人亦人尔,千千万万古。
饮马长城窟,马繁水枯竭。
水竭将奈何,马嘶不肯歇。
君看长城中,尽是骷髅骨。
骷髅几千年,犹且未灭没。
空衔千年冤,此冤何时雪。
祖龙去已远,长城久迸裂。
叹息此骷髅,夜夜泣秋月。
十年南北竞,故旧几人存。
兵后谁知我,城中独见君。
东湖徐孺宅,北海孔融樽。
宛转留春意,吟诗到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