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开元寺水阁

年来独向此游频,谢氏青山与寺邻。

朱槛夜飞溪路雪,碧林晴隔马蹄尘。

波穿十里桥连寺,絮压千家柳送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近年来我常来此游玩,谢氏的青山紧邻着寺庙。
夜晚,红色栏杆旁的溪路上雪花飞舞,晴天时,碧绿的树林隔绝了马蹄扬起的尘土。
水波穿过十里长桥连接着寺庙,柳絮漫天飞舞,仿佛在为春天送行。

注释

年来:近年来。
独向:独自前往。
此游:这个地方的游玩。
频:频繁。
谢氏:指谢家,可能是个地名或家族名。
青山:青翠的山峰。
与寺邻:与寺庙相邻。
朱槛:红色的栏杆。
夜飞:夜晚飘落。
溪路雪:溪边的雪景。
碧林:碧绿的树林。
晴隔:晴天阻隔。
马蹄尘:马蹄扬起的尘土。
波穿:水波穿透。
十里桥:长达十里的桥。
连寺:连接着寺庙。
絮压:柳絮堆积。
千家:众多人家。
柳送春:柳絮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开篇“年来独向此游频”表现出诗人对这个地方的频繁访问与深厚情感。"谢氏青山与寺邻"点明地点,是谢氏所在的青山旁边有一座寺庙,环境清幽。

接下来的两句“朱槛夜飞溪路雪,碧林晴隔马蹄尘”则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展现了季节变化与自然美的不同面貌。"朱槛夜飞溪路雪"描绘的是冬日雪花纷飞的静谧景致,而“碧林晴隔马蹄尘”则是春夏之交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树梢,马蹄留下的尘土被斑驳的阳光隔开,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另一番景象。

最后两句“波穿十里桥连寺,絮压千家柳送春”则是对开元寺水阁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波穿十里桥连寺"形象地表达出河流蜿蜒曲折,连接着远处的寺庙,而“絮压千家柳送春”则通过柳絮飘落的情景,传递了季节更迭和生机勃勃之感。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幽深,充分展示了诗人赵嘏的高超艺术造诣和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广陵道

斗鸡台边花照尘,炀帝陵下水含春。

青云回翅北归雁,白首哭途何处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浮云悲晚翠,落日泣秋风。

语风双燕立,袅树百劳飞。

松岛鹤归书信绝,橘洲风起梦魂香。

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梁王旧馆已秋色,珠履少年轻绣衣。

形式:

池上昔游夫子凤,云间初起武侯龙。

亭分楚寺依依树,水应公台夜夜琴。

鸲鹆舞酣人自醉,琵琶声缓客初来。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烟生。

夜吟孤枕潮声近,晚过千山雪气寒。

望腊早花缘路见,随岩寒水隔林闻。

宿处客尘随夜静,坐中烟水向人闲。

形式:

回军跛者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

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

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

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