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末明初画家王冕所作的《息斋双竹图》的题诗。诗人以极高的评价赞扬了李侯画中的竹子,认为其栩栩如生,气韵生动,堪比宋代著名画家范宽(湖州牧)。他细致描绘了画中竹子的形态,如墨波荡漾的山形和挺拔的笔触,以及竹影的深远和意蕴的丰富。诗人特别欣赏画中的一两枝竹子,它们仿佛带有山阴处竹子的潇洒风姿。
接着,诗人通过“凤尾颤”和“虬龙伏”的比喻,进一步刻画竹子的动态美和力度感,使人仿佛能感受到秋风吹过时的凉意,以及竹子带来的超凡脱俗的气息。诗人回忆自己过去对竹子的热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但如今面对此画,却已无动于衷,表明他对过去的执着已经淡去。
最后,诗人表达了想要将这份竹子的意象带入现实的愿望,以此来陪伴自己在空寂的窗前,寻求心灵的安慰。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深沉,既是对画作的赞美,也是诗人自我心境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