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西洋显微镜》由明末清初诗人陈子升创作,巧妙地将对西洋显微镜的赞叹与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新科技的惊奇与思考。
首句“大道粲中天,奇淫出穷海”以“大道”和“奇淫”对比,形象地描绘了科技发明的奇妙与深远影响,如同从遥远的海洋中涌现的奇迹。接着,“兹镜西洋来,微显义兼在”点明主题,赞美了来自西方的显微镜,它不仅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奥秘,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雕棘具猴体,穿杨贯虱胸”运用比喻,生动描绘了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真实与精细,仿佛猴子的身体被雕刻得如此细腻,甚至能够穿透杨树,击中虱子的胸部,强调了显微镜的强大功能。
“何如造兹镜,微妙生其中”表达了对显微镜创造者的敬佩,以及对其中蕴含的微妙与精妙的赞叹。接下来的“蚊睫焦螟巢,蜗角触蛮战”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展示了显微镜的威力,如同观察到蚊子睫毛下的小虫巢穴,或是蜗牛角尖触碰蛮族战士的战斗,形象地表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与丰富。
“以兹当少怪,况乃多多见”则指出,面对显微镜揭示的微观世界,人们不应感到惊讶,因为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秘密等待探索。最后,“芥子纳须弥,毛间盈海水”运用佛教中的典故,形象地说明了显微镜的视角可以洞察极小与极大,如同一粒芥子中容纳须弥山,细毛间充满海水,体现了科技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微今显镜中,显却在微里”总结了显微镜的双重作用,既揭示了微小事物的显而易见,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微小细节。诗人以“我目有神镜,我心超离娄”表达自己内心如同拥有神镜一般,超越了古代的离娄(传说中的视力极佳之人),暗示了科技进步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
“拂镜归玉匣,反观将内求”则以动作结束全诗,诗人轻轻擦拭完显微镜后将其收起,表示他将深入内心,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体现了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与深思熟虑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显微镜的赞美,不仅展现了对新科技的惊叹,还融入了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科技与人类认知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