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高云客舍

孤兴日自深,浮云非所仰。

窗中西城峻,树外东川广。

晏起簪葛巾,闲吟倚藜杖。

阮公道在醉,庄子生常养。

五柳转扶疏,千峰恣来往。

清秋香粳穫,白露寒菜长。

吴国滞风烟,平陵延梦想。

时人趋缨弁,高鸟违罗网。

世事徒乱纷,吾心方浩荡。

唯将山与水,处处谐真赏。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翻译

我独自的兴趣日渐深厚,浮云并非我所仰望。
窗内可见西城的峻岭,窗外东川的景色广阔无边。
我懒洋洋地起床,戴着葛巾,悠闲地倚着藜杖吟诗。
阮籍之道在于沉醉,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生活。
在五柳树下我自由漫步,千座山峰任我游走。
清秋时节稻谷丰收,寒露中的野菜生机勃勃。
吴国之地被风烟阻隔,平陵成为我心中的向往。
世人忙于官场,高飞之鸟逃离尘网。
世事纷扰,我内心却宽广无垠。
唯有山水,能与我心灵相契合,处处皆为真美之赏。

注释

孤兴:孤独的兴趣。
浮云:比喻世俗或不切实际的事物。
窗中:窗内。
西城:西部的山城。
晏起:晚起。
簪葛巾:佩戴葛布头巾。
阮公:指阮籍。
庄子:古代哲学家。
五柳:隐居之处。
扶疏:枝叶茂盛。
清秋:秋季。
香粳:优质稻米。
吴国:历史地域。
平陵:古地名,此处代指理想之地。
时人:世人。
缨弁:官帽。
高鸟:飞鸟。
罗网:比喻束缚人的事物。
世事:世间之事。
浩荡:开阔、深远。
山与水:自然景观。
真赏:真正的欣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孤兴日自深,浮云非所仰。窗中西城峻,树外东川广。" 这几句诗设置了一种高远的视角,诗人居高临下,观赏着四周的山水景色,这些自然景象也映照出诗人的心境。

"晏起簪葛巾,闲吟倚藜杖。阮公道在醉,庄子生常养。" 这里通过对古人生活态度的引用,表达了诗人追求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五柳转扶疏,千峰恣来往。清秋香粳穫,白露寒菜长。" 这些句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强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

"吴国滞风烟,平陵延梦想。时人趋缨弁,高鸟违罗网。世事徒乱纷,吾心方浩荡。" 这几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喧嚣的看破和超脱,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坚守。

最后,"唯将山与水,处处谐真赏。"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即在自然中寻找真实的自我,享受心灵的宁静和满足。这一思想贯穿全诗,是诗人情感体验的深层表达。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其淡远的意境、细腻的描写和超然的心态,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收录诗词(228)

皇甫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字:茂政
  • 籍贯:润州(今镇江)丹阳
  • 生卒年:公元717年

相关古诗词

题裴二十一新园

东郭访先生,西郊寻隐路。

久为江南客,自有云阳树。

已得闲园心,不知公府步。

开门白日晚,倚杖青山暮。

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度。

穷年无牵缀,往事惜沦误。

唯见耦耕人,朝朝自来去。

形式: 古风

刘方平壁画山

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回溪已失,远嶂犹连。

侧径樵客,长林野烟。青峰之外,何处云天。

形式: 四言诗 押[先]韵

小江怀灵一上人

江上年年春早,津头日日人行。

借问山阴远近,犹闻薄暮钟声。

形式: 六言诗 押[庚]韵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形式: 六言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