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风雨弥旬耳目所触即事十绝(其二)

不赋杜鹃三十秋,今愁不比昔时愁。

杜鹃岂是催春去,为见春来啼不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翻译

不再赋予杜鹃鸟三十个春秋的哀愁,
如今的忧愁已不同于往昔。

注释

杜鹃:杜鹃鸟,一种常见的鸟类,叫声凄厉,常被用来象征悲伤或思乡之情。
愁:忧虑、忧愁的情绪。
昔时:过去的时候,指过去的岁月。
岂是:难道是,表示疑问和否定。
催春去:催促春天离去,形容杜鹃鸟叫声凄凉,仿佛在驱赶春天。
为见:为了看见,表原因。
啼不休:不停地啼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莘的作品,名为《春夏之交风雨弥旬耳目所触即事十绝(其二)》。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季节变化带来的复杂情绪。

“不赋杜鹃三十秋,今愁不比昔时愁。” 这两句诗开篇即点明了主题——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变化。杜鹃,即杜鹃花(也就是樱桃),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里,“三十秋”意味着岁月的积累,而“不赋”则表明诗人对过去美好的时光有所保留,不愿意轻易忘记或过度渲染。接着,“今愁不比昔时愁”则是说现在的心境与过去相比,愁绪更多、更深。

“杜鹃岂是催春去,为见春来啼不休。” 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上面的主题。这里的“杜鹃”可以理解为春天的象征,而不是单纯指花。“岂是催春去”表达的是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无奈与惋惜之情;“为见春来啼不休”则是说尽管春天不断地到来,但诗人内心对于春天美好的渴望却从未停止。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樱桃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所带来的复杂情感。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长与衰败的深刻体悟,以及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无常感受。

收录诗词(289)

汪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 字:叔耕
  • 号:柳塘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55~1227

相关古诗词

春夏之交风雨弥旬耳目所触即事十绝(其七)

雷电阴晴共一帘,残春首夏境相兼。

闲寻稚笋今朝长,静数新荷昨夜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柳枝词

缲出烟丝轻袅袅,扫成雪帚重垂垂。

风流举世无过柳,总合殷勤把一枝。

形式: 词牌: 杨柳枝

秋兴(其四)

水边杨柳怯秋风,忆昨杏花相映红。

心地不随时节变,始知天下有英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秋兴(其二)

天外涵天心广大,月中吐月性光明。

夜来飞上昆崙顶,独倚琼楼啸一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