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庵和尚舍利赞

是身梦境一尘垢,分段苦业所成就。

折旋俯仰谁使之,皆汝一念颠倒想。

若言此身非念伦,云何想中可传令。

乃知妄想融通趣,如露如幻如云影。

念清净则身光明,念杂想则身垢秽。

君看火力初无情,圣凡伪真俱发梦。

云庵偏得老南道,粹然一出支临济。

平生慈悲喜舍力,及乐说辩智慧光。

大愿所熏精进幢,上契佛祖超情见。

至妙要非粗不传,悯世狭劣示小者。

稽首作赞示同学,千载丛林有耿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云庵和尚舍利赞》。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赞美了云庵和尚的舍利,并借以探讨生命、意识与佛法的关系。

诗开篇即以“是身梦境一尘垢”为引,将人的身体比喻为梦境中的尘埃,暗示生命短暂且虚幻。接着,“分段苦业所成就”指出生命中的痛苦源自于无尽的因果循环。诗人进一步提出疑问:“折旋俯仰谁使之,皆汝一念颠倒想。”意在强调个体意识的主观性,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反思。

随后,诗人通过对比“妄想”与“清净念”,揭示了意识状态对个体存在的重要影响。他指出,清净的念想能带来身心的光明,而杂乱的想象则使身心蒙垢。这一部分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净化心灵、追求觉悟的思想。

接下来,诗人以“火力初无情”为喻,说明佛法如同火焰,无论圣人还是凡人,都可能在其中沉溺或觉醒,皆因个人的抉择与努力。这反映了佛教中“自度度人”的理念,以及对众生平等的重视。

最后,诗人特别提到云庵和尚,赞扬其一生致力于慈悲、喜舍、乐说、辩才与智慧的修行,以及对佛法精进不懈的努力。他指出,云庵和尚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由深厚的愿力所熏陶,最终达到了与佛祖相契的境界。诗中强调了佛法的微妙之处,并表达了对云庵和尚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释德洪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云庵和尚高尚人格的赞美。通过诗意的表达,诗人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即生命的短暂与虚幻、意识的作用、清净心的重要性以及佛法的普遍适用性。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死心禅师舍利赞

地水火风,动暖坚湿。是中何从,出此坚实。

盖众生心,引大法力。化为光明,圆粹五色。

稽首死心,骂人老贼。

形式: 四言诗

寂音自赞四首(其一)

窜朱崖军而生,还遭黄茆瘴而复活。

陷于采石而不死,囚于并门而自脱。

夜行有披袖神光,露卧醉压糟醇浊。

魔外熟视之无如之何,佛祖不得已与之酬酢。

两眼入鬓头髼松,手中木蛇毒如药。

形式:

寂音自赞四首(其二)

三玄纲宗,壁立崔嵬。攀缘路绝,热恼心灰。

如化鲲鹏,不借风雷。盖自化耳,宁有法哉。

汾阳此秘,寂音揭开。手提大千,毫端往来。

形式: 押[灰]韵

寂音自赞四首(其三)

不似成背,似其成触。随汝颠倒,直中有曲。

抛在言前剔鹘崙,拟议令渠总灭门。

平生活计无窖子,真是汾阳五世孙。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