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音自赞四首(其二)

三玄纲宗,壁立崔嵬。攀缘路绝,热恼心灰。

如化鲲鹏,不借风雷。盖自化耳,宁有法哉。

汾阳此秘,寂音揭开。手提大千,毫端往来。

形式: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以“寂音自赞四首(其二)”为题,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理解与个人修行境界的追求。

“三玄纲宗,壁立崔嵬”,开篇即以“三玄”(道家经典《周易》、《老子》、《庄子》)为根基,喻佛法之高深,如同巍峨的山峰,难以攀登。这既是对佛法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自己修行之路的自我期许。

“攀缘路绝,热恼心灰”,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仿佛无路可走,内心的烦躁与困扰也随之消散,暗示了通过修行达到内心平静的过程。

“如化鲲鹏,不借风雷”,以“化鲲鹏”为喻,说明真正的修行者无需借助外力,如同大鹏鸟一般,能够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表达了修行者内在力量的强大与自由。

“盖自化耳,宁有法哉”,强调修行的本质在于自我转化,而非依赖外在法则或规则,体现了佛教中“自度度他”的核心理念。

“汾阳此秘,寂音揭开”,“汾阳”可能是指唐代禅宗大师汾阳善昭,此处借以指明佛法的奥秘并非不可触及,而是需要通过内心的觉醒与探索来揭示。

“手提大千,毫端往来”,最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宇宙间自由自在、无所不能的状态,手握着整个宇宙,笔尖在毫端间自如游走,象征着修行者达到了与宇宙合一的境界,心灵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释德洪对于佛法深刻的理解和个人修行的追求,以及达到精神自由与宇宙和谐的理想状态。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寂音自赞四首(其三)

不似成背,似其成触。随汝颠倒,直中有曲。

抛在言前剔鹘崙,拟议令渠总灭门。

平生活计无窖子,真是汾阳五世孙。

形式:

寂音自赞四首(其四)

随缘放旷,索尔虚闲。未埋白骨,且看青山。

形式: 押[删]韵

毛女赞

不嗅梨花,而撚紫芝。不穿云袖,而披槲衣。

何以风神,洞如冰雪。使人见之,眼寒心折。

如麝有香,以缶覆焉。透尘透风,种性则然。

又如烟雨,过孤山宅。于荒寒中,微见春色。

图之壁间,是真过秦。季子好德,白发日新。

形式: 四言诗

解空居士赞

空若不解,即是断空。解若不空,即是法执。

是故居士,独号解空。窠臼不立,凡圣岂存。

是谁宗旨,临济仍云。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