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叔宝倾陈衍弊梁,可嗟曾不见兴亡。

斋祠父子终身费,酣咏君臣举国荒。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

天移四海归真主,谁诱昏童肯用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叔宝倾覆了陈朝的衰败局面,可惜未能见证它的兴盛与衰亡。
斋庙祭祀中,父子一生都在付出,而国家的歌舞升平却让君臣沉迷于享乐。
南征的军队在皖山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北来的军队在淮水边失去了他们的君王。
上天似乎要将天下归于真正的主人,但又有谁能引导那些昏庸的孩童接受贤良的领导呢?

注释

叔宝: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
曾:曾经。
兴亡:兴盛与衰亡。
斋祠:指祭祀活动。
父子:指陈叔宝父子。
终身费:一生的付出。
酣咏:沉迷于歌舞。
南狩:南征。
皖山:地名,今安徽境内。
非故地:不再是原来的领地。
北师:北方的军队。
淮水:地名,流经江苏、安徽等地。
失名王:失去统治地位的君王。
天移:天意转移。
四海:天下。
归真主:归于真正的主人。
昏童:昏庸的孩童,比喻陈叔宝等统治者。
肯用良:愿意接受贤良的领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往昔荣辱的反思。从“叔宝倾陈衍弊梁”一句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历史上的兴亡-rise and fall,来警示现实中的君臣。"斋祠父子终身费"表现了为保持礼仪和宗庙祭祀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酣咏君臣举国荒”则揭示了一种沉迷酒色的颓废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的败落。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两句,诗人通过对地域的变迁和历史人物的消逝,表达了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现实中的迷茫与无力感。"天移四海归真主,谁诱昏童肯用良"则是诗人对于乱世之中,寻找真正领导者的渴望,以及对于那些昏庸无能统治者的批评。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抒写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切感慨和个人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正义领袖的渴求。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其诗作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思和历史洞察,这首诗亦是如此,通过对南唐往事的感怀,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理想的思考。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和蔡枢密孟夏旦日西府书事

宫阙初晴气象饶,宝车攒毂会东朝。

重轮庆自离明发,内壤阴随解泽消。

赐篚外廷纷锦绣,燕庖中禁续薪樵。

联翩入贺知君意,咫尺威颜不隔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

城郭名王据两陲,军前一日送降旗。

羌兵自此无传箭,汉甲如今不解累。

幕府上功联旧伐,朝廷称庆具新仪。

周家道泰西戎喙,还见诗人咏串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咏梅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垂虹亭

坐觉尘襟一夕空,人间似得羽翰通。

暮天窈窈山衔日,爽气骎骎客御风。

草木韵沉高下外,星河影落有无中。

飘然更待乘桴伴,一到扶桑兴未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