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其二)

妙迹苦难寻,兹山见几层。

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

措意元同画,观空欲问僧。

莫教林下意,终老叹何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奇妙的景象难以寻找,这座山有多少层我已见过。
纷乱的山峰如同螺髻般耸立,深邃的山谷中云雾翻腾如战场。
我心中的意境本就与画卷相仿,想要向僧人探寻空灵的境界。
不要让我在山林中留恋,最终感叹这样的生活何时能实现。

注释

妙迹:奇妙的景象。
难:难以。
寻:寻找。
兹山:这座山。
见:看见。
几层:多少层。
乱峰:纷乱的山峰。
螺髻:像螺髻般的形状。
绝涧:深邃的山谷。
阵云:翻腾的云雾。
措意:心中的意境。
意:心意。
元同:本来相同于。
画:画卷。
观空:观看空灵的境界。
僧:僧人。
林下:山林之中。
终老:直到老去。
叹:感叹。
何曾:何时能。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诗中的“妙迹苦难寻”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难以捕捉的感慨,而“兹山见几层”则描绘了一种层次分明、境界迭起的山峦之美。

“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一句,以动人的笔触勾勒出山峦的险峻和云雾的变幻之美,这里所谓“乱峰”,形象地描绘了山峰错落有致的景象,而“螺髻”则传递了一种蜿蜒曲折之感,颇具动态美。

“措意元同画”这一句,是诗人对唐代画家元同技艺的赞赏,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在观赏中所寄托的情怀。接着,“观空欲问僧”则透露出诗人心中对于禅理的追求和向往,似乎想要从空寂无为之境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句“莫教林下意,终老叹何曾”,流露出一种淡然若素的人生态度,仿佛在告诫自己或他人,不必过于执着于世间纷扰,而是要心如止水,以观天地万象。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艺术追求。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其三)

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

满寺空遗迹,何人识苦心。

长廊欹雨脚,破壁撼钟音。

成坏无穷事,他年复吊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韩子华石淙庄

绛侯百万兵,尚畏书牍背。

功名意不已,数与危机会。

我公抱绝识,凛凛镇横溃。

欲收伊、吕迹,远与巢、由对。

誓言虽未从,久已断诸内。

区区为怀祖,颇觉羲之隘。

此身随造物,一叶舞澎湃。

田园不早定,归宿终安在。

彼美石淙庄,每到百事废。

泉流知人意,屈折作涛濑。

寒光洗肝膈,清响跨竽籁。

我旧门前客,放言不自外。

园中亦何有,荟蔚可胜计。

请公试回首,岁晚馀苍桧。

形式: 古风

赠上天竺辩才师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形式: 古风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