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上天竺辩才师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形式: 古风

翻译

南北两座山门,上下的天竺寺。
寺中有位老法师,身材瘦长像鹳鹤。
修行何等深奥,碧绿眼睛照亮山谷。
见到他心生清凉,烦恼苦痛全消除。
他的存在让城市,男女信徒皆行礼敬足。
我的孩子头颅大,额角脸颊似犀玉。
四岁还不懂行走,总是让人抱着或背着。
法师为他摩顶祝福,他便奔跑如小鹿。
原来戒律中自有妙用,无需被规矩束缚。
无需多谈《法华经》,他看似疯狂却食素无肉。

注释

山门:寺庙的入口。
天竺:古代印度的地区名,此处指佛教圣地。
法师:佛教中的僧侣。
鹳鹄:一种长颈鸟,形容法师的瘦长身形。
修何行:修炼何种佛法。
碧眼:形容法师的眼睛明亮。
清凉:内心平静,超脱尘世。
烦恼毒:比喻世俗的困扰和痛苦。
都会:大城市。
白足:佛教徒常赤脚,表示放下俗世生活。
长头儿:可能是指诗人的孩子。
犀玉:形容孩子的额头像犀牛角或美玉。
抱负烦背腹:孩子太小,行动需人扶持。
摩顶:佛教徒的一种祝福方式,用手触摸头顶。
奔鹿:形容孩子奔跑的样子。
戒律:佛教中的行为规范。
妙用:佛法的内在智慧和力量。
法华:佛教经典之一。
佯狂:假装疯狂,此处可能指法师的超然态度。
鱼肉:素食,与前文的'佯狂'形成对比,暗示法师的素食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住在南北一山的老法师,他的身形瘦长,如同鹳鹄一般。诗中没有明说他修炼的是什么,但可以感受到他的清净与超脱,碧眼如能照亮山谷,让人见之自觉清凉,洗去烦恼和毒害。老法师的生活简单而平静,他坐化一会,使周围的人们都来礼拜,连小孩也不例外。诗中的“我有长头儿”描写的是诗人的孩子,或许是对比老法师的清净与自己的世俗牵绊。四岁的孩子还不知如何行走,只能由大人背负,反映出生活的沉重和复杂。然而,当老法师为孩子摩顶赐福时,即使是奔波劳累也如同奔鹿一般迅速。这表明了在佛法戒律中,慈悲与智慧的妙用,以及对自由和束缚的理解。

最后两句“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可能是在反思,对于深奥的佛法如《法华经》,不一定非得深入讲解,有时候像老法师一样,以一种看似疯狂但实际上是智慧和慈悲的态度去对待世间的诱惑,如同啖食鱼肉般自然而然。这也许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与自在,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做出佛法的实践。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病中游祖塔院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攲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虎跑泉

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盥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形式: 古风 押[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