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其三)

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

满寺空遗迹,何人识苦心。

长廊欹雨脚,破壁撼钟音。

成坏无穷事,他年复吊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一场虚构的寺院之行,通过对古寺遗迹和壁画的描述,抒发了对历史沧桑与佛学深义的感慨。

“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开篇即点明寺中有唐代晚期艺术家的作品,其技艺深厚而不失雄浑。朱瑶、唐晚辈应指的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们的绘画技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满寺空遗迹,何人识苦心。”诗人在广阔的寺院中,只见到空寂的遗址,却难寻当年匠师们投入心血的痕迹。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对匠人们辛勤劳作而无人知晓的惋惜。

“长廊欹雨脚,破壁撼钟音。”诗人通过对长廊中雨声和破旧墙壁上钟声的描绘,营造出一幅荒凉古寺的画面。这里的“欹”字生动地传达了雨滴落在长廊石板上的声音,而“撼”字则形象地表达了风吹过破旧墙壁时发出的钟声。

“成坏无穷事,他年复吊今。”诗人感叹世间万物的成败兴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历史上的伟大建筑还是小小的寺院,都难逃时间的侵蚀。这里的“他年”指的是过去的年代,而“复吊今”则意味着将这些往事与现在相联系,产生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古寺遗迹和壁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匠师们辛勤劳作的敬意。同时,也反映出苏轼自己对于艺术、历史与生命价值的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韩子华石淙庄

绛侯百万兵,尚畏书牍背。

功名意不已,数与危机会。

我公抱绝识,凛凛镇横溃。

欲收伊、吕迹,远与巢、由对。

誓言虽未从,久已断诸内。

区区为怀祖,颇觉羲之隘。

此身随造物,一叶舞澎湃。

田园不早定,归宿终安在。

彼美石淙庄,每到百事废。

泉流知人意,屈折作涛濑。

寒光洗肝膈,清响跨竽籁。

我旧门前客,放言不自外。

园中亦何有,荟蔚可胜计。

请公试回首,岁晚馀苍桧。

形式: 古风

赠上天竺辩才师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形式: 古风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