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尽精神独裹痴,只今犹自累人支。

松生久绝三公梦,薇采还留二士饥。

书卷抛残曾用曝,山云遇著便堪披。

最嫌一点惟明白,饮泪吞声只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答》是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与自我反思。

首联“销尽精神独裹痴,只今犹自累人支”开篇即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形容自己耗费心力,陷入一种看似痴傻的状态,这种状态至今仍在困扰着他人。这里运用了“痴”字,既指外在的行为,也暗含了内心的困惑与迷茫。

颔联“松生久绝三公梦,薇采还留二士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句以“松生久绝三公梦”比喻高洁之士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暗示了社会上层人士(三公)的虚伪与不实,与自然界的松树形成鲜明对比。后句“薇采还留二士饥”则借用了古代典故,意指即使像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因坚持节操而拒绝食周粟,最终仍免不了饥饿,以此表达对坚守道德原则者命运的同情与无奈。

颈联“书卷抛残曾用曝,山云遇著便堪披”转而描写诗人的日常生活与心境。他将书卷弃置一旁,似乎是对知识的暂时遗忘或放弃,但又在遇到山云时,将其视为可以披戴的衣物,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随性生活态度。这一联也暗示了诗人对传统束缚的某种解脱与超越。

尾联“最嫌一点惟明白,饮泪吞声只自知”收束全诗,点明了诗人的核心情感——对世间不公与个人困境的深切感受。他最厌恶的是那些看似明白却隐藏真相的事物,只能独自饮泣,默默承受,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与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自我反省,以及在复杂世态中的孤独与挣扎。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萧然两只草鞋轻,肯向如来行处行。

踏碎神州无剩土,踢翻灵鹫敢容情。

卞和不泣原非玉,孙子虽膑莫论兵。

多少名山存未得,又随风雪到边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与我周旋一世情,无烦剑履梦中荣。

刚锤乱下骨孤抵,好月能来屣倒迎。

列子御风嫌局蹐,云门跛脚发铿轰。

年来暂把冰霜践,岐路何时可荡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白云只合住青山,一出青山便不閒。

梦幻了知无大患,苦甘尝尽信多艰。

陋形岂羡麒麟阁,短策真轻虎豹关。

世上沧桑原瞬息,更因何事泪潸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明知旅泊在人间,刀锯从他只有顽。

直到极边方彻骨,得逢好友便开颜。

百年怪事空中电,一片孤情海上山。

但使五灯能续燄,玉门何必愿生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