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雷公步涉豫章境江流淼漫烟村夹岸景色横出顾挹不暇舟中偶获古风一首

我昔阅画图,酷暑江天景。

是行不作难,巨舰寄萍梗。

柁楼一放目,合付诗管领。

烟雨山出没,浦溆林逾静。

水行三四家,蓑篷事畦町。

闲牛负乌鹊,散牧无人境。

淼淼万顷波,撇掠小渔艇。

南风吹霁月,碧玉兼天净。

清绝乃如许,独恨句非警。

强作捧心颦,语出辄肯綮。

共载多骚人,解颐埒匡鼎。

模写入新诗,敢惮再三请。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曾经看过画中的景象,描绘的是酷暑时节的江天景色。
这次出行并不艰难,我们乘坐大船如同浮萍随波逐流。
站在舵楼上远望,这一切都值得我用诗歌来吟咏。
烟雨中,山峦若隐若现,河岸和树林显得更加宁静。
沿着水面,能看到三四户人家,他们的竹编屋顶在田间地头点缀。
悠闲的牛背上驮着乌鸦,无人看管,任其自由漫游。
广阔的水面,渔舟轻轻划过,留下一道道波纹。
南风带来了晴朗的月色,天空碧绿如玉,清澈无暇。
这样的美景如此清新绝美,只可惜我的诗句无法准确表达。
我勉强尝试用诗句描绘,但总觉得言辞不够犀利。
同行的文人墨客笑声不断,他们才思敏捷,如同古代的大诗人匡鼎。
我将这美景融入新的诗篇,丝毫不怕反复推敲和请求改进。

注释

酷暑:炎热的夏天。
江天:江边的天空。
巨舰:大型船只。
萍梗: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柁楼:船上的舵楼。
诗管领:用诗歌来描绘。
浦溆:河岸。
逾静:更加安静。
蓑篷:竹编屋顶。
畦町:田地。
闲牛:悠闲的牛。
乌鹊:乌鸦。
撇掠:轻掠而过。
渔艇:小渔船。
霁月:雨后晴朗的月亮。
碧玉:碧绿如玉。
警:警醒人心的。
肯綮:关键之处。
骚人:文人。
解颐:开怀大笑。
匡鼎:古代著名诗人。
模写:描绘。
再三请:多次请求改进。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夏日江乡的生动图景。诗人在酷热的季节中观赏画图,感受到江天的辽阔景致。诗中的“巨舰寄萍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远志趣。

“柁楼一放目,合付诗管领”则是诗人在画中找到了一处高阁,可以纵观四周,心胸豁达,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融入诗歌之中。这里的“诗管领”可理解为诗人的笔下生花。

接下来的“烟雨山出没,浦溆林逾静”、“水行三四家,蓑篷事畦町”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神秘的江乡生活。烟雨中的山川变幻不定,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浦溆林逾静”则是对那份宁静的进一步渲染。

“闲牛负乌鹊,散牧无人境”展示了一个闲适而又有些许荒凉的田园风光。闲散的牛群背上有乌鹊栖息,散放着没有人的田野,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

“淼淼万顷波,撇掠小渔艇”则是对江水浩瀚无垠的描绘,而“南风吹霁月,碧玉兼天净”则是对清新的自然景象的赞美。这里的“碧玉”形容的是夜空中透明如玉的月亮,与天空相映,显得格外清澈。

最后,“清绝乃如许,独恨句非警”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不够完美的遗憾。而“强作捧心颦,语出辄肯綮”则是诗人在自我修养上的不断追求。这里的“心颦”指的是内心的波动和情感的流露。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244)

李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 籍贯:记诵过
  • 生卒年:1122—1198

相关古诗词

勉诸子

孔子昔当厄,良以桓魋故。

韩信伏胯下,将坛起徒步。

圣贤昔未遇,未免失常度。

固知天地宽,出门多龃龉。

贫贱势易陵,动息要衡虑。

绨袍恋故人,进食哀漂母。

小人不及夕,焉知鸿鹄举。

桃花倚春风,零落随夜雨。

流萤曳残光,未省羲和驭。

君子并松柏,挺干傲寒暑。

昭然揭日星,进与众瞻睹。

群儿勤修读,文行师邃古。

莫学小儿辈,啾啾燕雀语。

颜渊犯不校,万世共尊许。

孟子善养气,策功不下禹。

潢潦无根源,勿用遽歆慕。

吾言可书绅,审思宜在汝。

形式: 古风

复次韵二首(其二)

元是第一花,何用争头角。

桃李待春风,妖娆恣轻薄。

幽人似归鸿,浩气胸磊落。

感此岁寒枝,悠然成独酌。

形式: 古风

复次韵二首(其一)

首出万物表,翠芳谁与角。

正色淡无邪,天香清不薄。

旧时对花饮,宁恨霜月落。

老作花下僧,瀹茗当杯酌。

形式: 古风

复斋学者

孟氏求放心,羲易戒迷复。

可叹声利场,纷纷竞驰逐。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