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目遇雨

荒山无道路,云气随我身。

渐觉笠檐重,沾袂细如尘。

幽花齐吐艳,仙鸟群相亲。

泉石自太古,耳目愈清新。

银河忽倒泻,云际垂天绅。

可望不可即,对立峰嶙峋。

阵云如滚马,归云如悬鹑。

身立云气上,看云态弥真。

下山脚下袜,细草藉如茵。

尘世日方杲,阴晴气不均。

试将山中景,说与山下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清代听月的《登天目遇雨》描绘了诗人登山途中遭遇风雨的独特体验。首句“荒山无道路,云气随我身”展现了山势险峻,云雾缭绕的环境,诗人独自穿行其中,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接着,“渐觉笠檐重,沾袂细如尘”写出了雨滴的密集和细腻,仿佛连帽檐和衣袖都沾满了微尘。

诗人欣赏着“幽花齐吐艳,仙鸟群相亲”的景象,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他感叹“泉石自太古,耳目愈清新”,表达了对古老山水的敬仰,以及雨后空气的清新宜人。随后,诗人以“银河忽倒泻,云际垂天绅”形容雨势之大,如同银河倾泻,云层如天绅垂挂,壮丽而神秘。

然而,尽管景色美丽,诗人却只能“可望不可即,对立峰嶙峋”,表达出对遥不可及的山峰的向往与无奈。随着云彩的变化,“阵云如滚马,归云如悬鹑”,诗人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云朵的动态之美。在云端之上,他“看云态弥真”,享受着超脱尘世的宁静。

下山时,“下山脚下袜,细草藉如茵”,诗人踏过草地,感受着湿润柔软的触感。最后,他感慨“尘世日方杲,阴晴气不均”,对比山中与尘世的不同气候,希望将山中的美景分享给山下的人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中登山的所见所感,既有自然景观的壮丽,又有诗人内心的沉思与情感寄托,展现出清新的山水诗风。

收录诗词(1)

听月(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春雨

春日无不可,倏忽易晴阴。

春晴送远目,春阴生静深。

垂帘据半榻,群动不得侵。

残卷落枕头,默默横素琴。

檐霤发奇响,欲洗无尘襟。

风铃湿不鸣,禽鸟息高林。

耳目乃森肃,今古同幽寻。

孤吟从中来,古木助清音。

雨止籁俱寂,悠然获我心。

我心岂由物,遇物屡悲欣。

起觅已无端,微云散遥岑。

形式: 古风

夜坐

久病长宜静,山中静有馀。

况当深夜后,积雪在庭除。

风枝寂不鸣,四壁虫晏如。

星斗宿檐际,微月淡空虚。

其时心腑澄,泰然廓吾庐。

云影暂舒卷,荡涤返太初。

天地化为水,何处觅吾躯。

形式: 古风

山境

山境只如此,一一皆可悦。

有石无不松,有松无不雪。

日夕众烟空,微钟上初月。

禽各静其枝,虎亦安其穴。

千峰一皓然,竟与人寰绝。

仁义属荣华,道法徒餔歠。

我舌久已焦,我心久已决。

安得一二人,把臂不须说。

形式: 古风

连雨

顽云重雾裹城郭,旧民新民惨不乐。

田中有黍谁能穫,山中有木谁能斲。

盘翻灶冷守空橐,檐溜虽多不堪嚼。

老僧一钵久庋阁,出门半步泥没脚。

紫蛇有光蜗有角,抱书昼卧肠萧索。

庭边杏树惊摇落,燕巢已破子漂泊。

眼前大地何时廓,辽海浪高势磅礴。

愿浮我尸填大壑,毋使蛟龙终日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