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扬州(其二)

谯鼓鼕鼕入四更,行行三五入西城。

隔壕喝问无人应,怕恐人来捉眼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翻译

谯楼上的鼓声咚咚敲响,已经进入深夜四更时分。
我独自行走,每行约三五步进入西城的范围。

注释

谯鼓:古代城楼上的更鼓,用于报时。
鼕鼕:形容鼓声沉重有力。
四更:一夜分为五更,四更指深夜。
行行:行走的样子,每一步。
西城:指诗人要去的方向或目标区域。
隔壕:隔着护城河。
喝问:大声询问。
无人应:没有人回应。
捉眼生:被人认出或发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行走在荒凉城郭间的孤独与紧张氛围。"谯鼓鼕鼕入四更",这里的“谯鼓”指的是守城的鼓声,用来报时,"四更"则是古代分日为五更的计时法中的最后一个时段,大约相当于现代的晚上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三点。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夜的静谧与寂寞感。

"行行三五入西城",这里的“行行”是步行的意思,“三五”则可能指的是三五里路的远近,不一定是确切的距离测量,而是表达诗人在深夜中孤独地走向西城。这样的描写增添了诗中的空旷与凄凉。

"隔壕喝问无人应",“隔壕”意味着隔着城垣或其他障碍,“喝问”是大声询问,但得到的却是沉默,无人回应。这不仅增加了夜晚的寂静感,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怕恐人来捉眼生",最后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恐惧,他害怕有人突然出现,那种紧张与惊恐如同生出新的恐惧。这里的“眼生”可能是指那种突如其来的惊吓,让人感到一种由视觉带来的突兀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环境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在深夜中独行的人所面临的孤独、恐惧与不安。

收录诗词(977)

文天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字:履善
  • 籍贯:浮休道
  • 生卒年:1236.6.6-1283.1.9

相关古诗词

至扬州(其十四)

飘零无绪叹途穷,搔首踟蹰日已中。

何处人声似潮溯,黑云骤起满山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至扬州(其十五)

昼阑万骑忽东行,鼠伏荒村命羽轻。

隔壁但闻风雨过,人人顾影贺更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至扬州(其四)

城上兜鍪按剑看,四郊胡骑绕团团。

平生不解杨朱泣,到此方知进退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至扬州(其六)

海云渺渺楚天头,满路胡尘不自由。

若使一朝俘上去,不如制命死扬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