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陪杨邦基彭思禹访德庄烹茶分韵得嘉字

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闭门积雨藓封径,寒塘白藕晴开花。

吾侪酷爱真乐妙,笑谈相对兴无涯。

山童解烹蟹眼汤,先生自试鹰爪芽。

清香玉乳沃诗脾,抨纸落笔惊龙蛇。

源长浩与春涨激,力健清将秋气嘉。

须臾沓幅乱书几,环观朗诵交惊誇。

一声渔笛意不尽,夕阳归去还西斜。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访友品茗的雅致情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自然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炎夏过后初秋的宁静与清新,通过闭门积雨、白藕晴开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

“吾侪酷爱真乐妙”,表达了诗人对真挚乐趣的热爱,与友人相谈甚欢,其乐无穷。“山童解烹蟹眼汤,先生自试鹰爪芽”两句,生动描绘了烹茶的场景,山童精心准备蟹眼汤,先生亲自品尝鹰爪茶,细节之处见匠心。

“清香玉乳沃诗脾,抨纸落笔惊龙蛇”则进一步渲染了品茗时的意境,清香四溢,激发诗人的灵感,挥毫泼墨间仿佛有龙蛇在纸上起舞,形象地表现了创作的激情与艺术的魅力。

“源长浩与春涨激,力健清将秋气嘉”运用比喻手法,将茶水的清澈与力量比作春水的激荡,预示着秋天的丰收与喜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乐观态度。

最后,“须臾沓幅乱书几,环观朗诵交惊誇”描述了众人围绕书桌,欣赏作品,相互夸赞的场景,体现了友情与艺术交流的和谐美好。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夏日访友品茗的乐趣,更蕴含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是一幅生动的文人雅集图卷。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赠李敬修

荷山锦水灵秀钟,半千嘉运生英雄。

李郎年少韵洒落,天容道骨轩仙风。

下帷默与贤圣对,钩深索隐皆旁通。

肝肠盘屈叠丽锦,心胸洞彻光玲珑。

文章气燄长万丈,那应笔梦生春虹。

桂枝未折白月窟,麻衣尚走红尘中。

岩僧素有孝基眼,观人虽众无如公。

昂霄耸壑跬可待,行行不用啼途穷。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赠王性之

性之自是英特人,唯恐富贵来逼身。

我非宝公亦识子,地上复见天麒麟。

眉间爽气照秋色,山水顿觉生精神。

胸中撑拄万卷读,对客倾泻如崩云。

不恨子未识和仲,但恨和仲未识君。

道山归计傥可缓,且复白帢拖红尘。

他年携我渡弱水,侥倖一看瀛州春。

诗成笑答千岩响,东崦峰头涌玉轮。

形式: 古风

次韵性之送其伯氏西上

乃翁纯孝曾种玉,一双秀干森如束。

忆昨同舟游邺都,鬓须尚带庐山绿。

只今追想如梦魂,更堪哦子阳关曲。

霜蹄暂蹶堪一笑,连璧终当照金屋。

且醉山中浩荡春,锦绣谁同赏云谷。

形式: 古风

次韵余庆长春梦

阿环梦回如堕云,砚中玉纤如醉文。

香囊翠被不复见,华清草木犹醺醺。

仙郎春光洗怀抱,柔情不断如芳草。

软风细涨玉横斜,一尾追风北山道。

词锋落纸磨秋霜,千首今馀万丈光。

从来支遁识神骏,岁月不知君意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