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

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

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

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

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

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形式: 古风

翻译

杨柳轻柔地送别行人,翠绿的枝条向西延伸至秦国。
不知哪家的采桑女子,在楼上被春色压得难以承受。
碧波荡漾的灞水湾,每一步都踏着春天的绿色。
红润的脸庞如明珠般耀眼,朱唇含笑似白玉般温润。
回头望向渭桥东边,心中怜惜那同样明媚的春光。
青丝在夕阳下柔美摇曳,女子身着浅黄色丝绸衣裙在春风中嬉戏。
她提着篮子长叹,依恋不舍这春色。
若对花儿有情感,她倚靠树干仿佛力不从心。
傍晚思绪绵长,她在南陌街头遥想使君。
相遇却不相识,离去后只在梦中回到那青楼之地。

注释

杨柳:象征离别。
行人:指离开的人。
采桑女:农妇形象。
楼上:高处。
盈盈:清澈的样子。
步步:每一步。
红脸:形容女子面色红润。
绛唇:朱唇。
渭桥:古代桥梁。
春色:美好的景色。
青丝:女子的秀发。
缃绮:浅黄色的丝绸。
携笼:提篮子。
逶迟:犹豫不决。
倚树:倚靠树干。
无力:形容心情沉重。
薄暮:黄昏。
使君:古代对官员的尊称。
归去:离去。
青楼:古代歌妓聚居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在春天采桑时与行人告别的情景。开篇“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两句通过杨柳依依不舍的形象传达了离别之情,背景设定为春日的长安城外。

接着,“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勾勒出女子采桑的场景,并以“楼上不胜春”暗示她美貌如同春天一般鲜艳动人。下文“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则写出了春日里水边小路两旁花开满径的情趣。

在“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中,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将她的面颊比喻为明珠,嘴唇如同绛色(深红色)的白玉,突显出她肌肤之细腻和容颜之艳丽。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采桑女的怀念。"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则描写了女子发髻轻盈、细致入微,以及她与春风的亲昵。

“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春光的不舍和对采桑女的深情。"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则通过观赏花卉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慨,好像连花草都能感受到他的情思。

最后,“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和“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两句,抒发了诗人在黄昏时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采桑女未曾深交而又离别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女子美貌以及人生离合之情的深刻体验。

收录诗词(40)

刘希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一名庭芝,汉族。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 字:延之(一作庭芝)
  • 籍贯: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
  • 生卒年:约651年-约680年

相关古诗词

将军行

将军辟辕门,耿介当风立。

诸将欲言事,逡巡不敢入。

剑气射云天,鼓声振原隰。

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

弯弓从此去,飞箭如雨集。

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

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

古来养甲兵,有事常讨袭。

乘我庙堂运,坐使干戈戢。

献凯归京师,军容何翕习。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春女行

春女颜如玉,怨歌阳春曲。

巫山春树红,沅湘春草绿。

自怜妖艳姿,妆成独见时。

愁心伴杨柳,春尽乱如丝。

目极千馀里,悠悠春江水。

频想玉关人,愁卧金闺里。

尚言春花落,不知秋风起。

娇爱犹未终,悲凉从此始。

忆昔楚王宫,玉楼妆粉红。

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

容华委西山,光阴不可还。

桑林变东海,富贵今何在?

寄言桃李容,胡为闺閤重。

但看楚王墓,唯有数株松。

形式: 古风

春日行歌

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

野人何所有,满瓮阳春酒。

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

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

形式: 古风

洛川怀古

萋萋春草绿,悲歌牧征马。

行见白头翁,坐泣青竹下。

感叹前问之,赠予辛苦词。

岁月移今古,山河更盛衰。

晋家都洛滨,朝廷多近臣。

词赋归潘岳,繁华称季伦。

梓泽春草菲,河阳乱华飞。

绿珠不可夺,白首同所归。

高楼倏冥灭,茂林久摧折。

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

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

北邙是吾宅,东岳为吾乡。

君看北邙道,髑髅萦蔓草。

芳□□□□,□□□□□。

碑茔或半存,荆棘敛幽魂。

挥涕弃之去,不忍闻此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