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

凤去台存碧草浓,游人来此问遗踪。

故巢风月已千载,好景阑干空数重。

府坐循良黄太守,舆乘仁圣汉高宗。

竹花生子梧桐老,底事丹山信未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凤凰已飞走,只剩台基青草茂盛,游人们来到这里询问它的遗迹。
旧时的巢穴沐浴着风月千年,美景如屏风层层叠叠,却空无一人欣赏。
黄太守治理有方,如同汉代仁圣皇帝一般,乘车而来。
竹林里的竹笋新生,梧桐树已苍老,为何我还没有遇见那传说中的丹山呢?

注释

凤去:凤凰离去。
台存:台基留存。
碧草浓:青草茂盛。
故巢:旧时的巢穴。
风月:自然景色。
阑干:层叠。
循良:治理有方。
黄太守:指黄姓的太守。
仁圣:仁德圣明。
竹花生子:竹笋新生。
梧桐老:梧桐树老。
底事:为何。
丹山:传说中的名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舜俞的《凤凰台》,通过对凤凰台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先贤的追思。首句“凤去台存碧草浓”,描绘了凤凰台虽经岁月变迁,但依然翠色盎然,显得生机勃勃。次句“游人来此问遗踪”,写游人来访,探寻往昔凤凰栖息的踪迹,流露出人们对历史的怀念。

“故巢风月已千载,好景阑干空数重”进一步强调凤凰台的悠久历史,曾经的辉煌与风月如今只能在想象中追寻,美景虽多,却已无人能共享。接下来两句,“府坐循良黄太守,舆乘仁圣汉高宗”,借黄太守和汉高宗的典故,赞美前人的德政和智慧,暗示凤凰台曾见证过贤明统治者的风采。

最后两句“竹花生子梧桐老,底事丹山信未逢”,以竹子和梧桐的生长变化,寓意时光荏苒,而凤凰这样的祥瑞之鸟为何不再降临,诗人发出疑问,表达了对盛世难再的深深遗憾。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通过凤凰台的物是人非,寄寓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

收录诗词(157)

陈舜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天池院

此峰巉绝与霄干,峰顶泓澄旱不乾。

天下定应添沆瀣,山头信亦有泥洹。

等閒云出千岩雨,取次龙归六月寒。

一勺自堪流万古,何须低处羡波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太平观

绕绕峰峦玉案围,重重楼殿紫烟飞。

青藤素简天门近,绛节霓旌夜半归。

鹤使每传三岛信,凤书频送九霞衣。

放臣于世惭无补,金萼楼前拜不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开先寺

山门屹屹横青嶂,岩屋霏霏带紫烟。

千尺老松当大道,一条飞瀑落中天。

重来览物应相识,此地寻僧似有缘。

自谓读书非俗客,谪官犹得近林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水月院

兴随白鸟汀洲立,步入青林台殿出。

湖脉来通方士泉,山颜分入幽人室。

自苦扁舟每访寻,何年空谷无遗逸。

一夜霜风穿客衣,二十六房皆采橘。

形式: 古风 押[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