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普闻在临终前对弟子们所作的遗言,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精神境界。
首句“我逃世难来出家”,点明了诗人遁入空门的原因,是为了逃避尘世的苦难,寻求心灵的归宿。接着,“宗师指示个歇处”一句,表明在出家修行的过程中,得到了高僧的指点,找到了心灵的安息之所。这种指引对于一个寻求精神解脱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住山聚众三十年,寻常不欲轻分付”两句,描述了诗人长期隐居山林,聚集信徒共同修行的生活状态。三十年的时光,见证了他对于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对弟子们的悉心教导。然而,他并不轻易传授自己的领悟,这显示出他对知识传承的慎重态度,以及对弟子们自我探索能力的重视。
最后,“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两句,是诗人对弟子们的告诫和期望。他将自己一生的领悟和教诲,在即将离世之际,明确地传达给弟子们,并希望他们能在自己闭目之时,静心倾听,深刻理解这些话语的内涵。这种临终前的教诲,充满了对后世的关怀和对佛法传承的深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普闻大师的修行历程和精神追求,也蕴含了深刻的禅宗思想,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体现了佛教中追求觉悟和慈悲为怀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