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阅偶成三首(其一)

晓驱千骑出郊坰,极目江天万里晴。

风入鼓鼙声益壮,日烘旗帜色增明。

安边虽是难忘战,和众由来在戢兵。

但愿从今烽燧息,早归林下看升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清晨驱赶着千军万马出郊外,放眼望去江天万里,晴空无云。
风声吹过战鼓,声音更加雄壮,阳光照耀旗帜,色彩更加鲜明。
虽然安定边疆不能忘记战争,但和平始终在于停止武力。
只愿从此烽火不再燃起,早日回归山林,享受太平盛世。

注释

晓:清晨。
驱:驱赶。
郊坰:郊外。
极目:远望。
江天:江面与天空。
晴:晴朗。
风入:风吹入。
鼓鼙:战鼓。
益壮:更加强烈。
日烘:阳光照射。
旗帜:军旗。
色增明:颜色更加明亮。
安边:安定边境。
难忘战:不能忘记战争。
和众:与众人。
戢兵:停止武力。
烽燧:烽火。
息:停止。
早归:早日归去。
林下:山林之中。
升平:太平盛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出征的壮阔图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军队行进场面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边疆安宁的深切期盼。

"晓驱千骑出郊坰,极目江天万里晴。" 这两句以宏伟的画面开篇,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动感和广阔的视野。诗人捕捉了清晨时分,军队浩浩荡荡地从边塞出发的情景,以及眼前绵延至远处的江天一色、万里无云的晴朗景象。

"风入鼓鼙声益壮,日烘旗帜色增明。"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军队行进时的气势和光彩。在这里,诗人通过风吹过战鼓的声音变得更加雄壮,以及阳光照耀下的旗帜颜色更加鲜明,以此突显军威。

"安边虽是难忘战,和众由来在戢兵。" 这两句转换了情感的语境,从对战争勇猛场面的描绘,转向对和平美好愿景的表达。诗人提及保卫边疆虽然需要不懈的战斗,但内心却始终期盼着与民众共同享有长久的安宁。

"但愿从今烽燧息,早归林下看升平。" 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烽燧"是边塞报警的信号,一旦熄灭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林下"常指隐居之地,象征着平静与安逸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希望从此以后边疆可以永远安宁,不再有战乱,而自己也能早日脱离军旅生活,归隐田园,享受升平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塞安宁的渴望,以及个人对于平凡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是日大雪际晚复晴月色辉映尤为可喜偶成数句

满城着地折红莲,天使今宵乐事全。

已是雪中千里白,更兼月色十分圆。

胡为佳客犹辞醉,正恐明年未必然。

我欲乞身归去也,悬知此酒是离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洪景伯行县以不得相见寄诗道意因和其韵

准拟君行县,相随入醉乡。

何知旋旆速,空负倚楼望。

室迩嗟人远,愁多觉夜长。

后亭梅正发,谁共赏寒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癸巳夏秋旱七月十日得雨喜雨有作

旱魃为灾害有秋,焦枯满目使人忧。

片云忽向天边合,一雨俄惊地上流。

尽道槁苗须半活,如云晚稻可全收。

老农两手齐加额,且免流离过外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贺梁氏书楼初成

于门高处许谁同,杰阁新成气象雄。

辉映万家增壮观,峥嵘百尺耸层空。

一天风月登临后,千里溪山指顾中。

此地旧多仙窟宅,对君疑是老仙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