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六首(其五)

牧牛长得嬉,牧马长得骑。

惟有牧羊苦,奔走脚脱皮。

道人不我惜,令作牧羊儿。

我羊数万头,岂不为渴饥。

食草百步间,寒碧青萋萋。

少许自为足,不慕饱与肥。

羊眠即化石,羊行不跳篱。

竟日卧松下,谁知藉金闺。

紫烟横石室,兄来莫相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牧羊生活的艰辛与牧童的自由自在,对比了不同动物的牧养状态,以及道人的介入对牧羊人生活的影响。

首句“牧牛长得嬉,牧马长得骑”,生动地展现了牧牛和牧马的不同待遇,牛在嬉戏中成长,马则在骑乘中长大,暗示了它们不同的命运和地位。

接着,“惟有牧羊苦,奔走脚脱皮”揭示了牧羊生活的艰苦,羊群需要不断迁徙觅食,牧羊人因此脚上磨出了茧子,甚至脱皮,形象地表现了劳动的艰辛。

“道人不我惜,令作牧羊儿”描述了道人的介入,他并不怜惜牧羊人的辛苦,将牧羊人视为低下的职业,被迫成为牧羊人。

“我羊数万头,岂不为渴饥”表达了牧羊人面对庞大的羊群时的担忧,担心羊群的饮水和食物问题,体现了他对羊群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忧虑。

“食草百步间,寒碧青萋萋”描绘了羊群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觅食的场景,草色青翠,充满生机,与前文的艰苦形成对比,展现出自然界的美好。

“少许自为足,不慕饱与肥”强调了牧羊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满足于简单的物质需求,不追求过多的财富和物质享受,体现了朴素的生活哲学。

“羊眠即化石,羊行不跳篱”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羊群在休息时如同化石般静止,行走时也小心翼翼,不破坏周围的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竟日卧松下,谁知藉金闺”表达了牧羊人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一天,却鲜有人知他们的存在,暗示了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忽视。

“紫烟横石室,兄来莫相疑”以浪漫的想象结束,描绘了一幅神秘的景象,似乎预示着某种超脱世俗的境界,鼓励人们不要怀疑自己内心的声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动物的牧养状态,以及对牧羊人生活境遇的描绘,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异,赞美了牧羊人简单而坚韧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收录诗词(486)

方一夔(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古意六首(其六)

博浪不成功,偶此脱民籍。

客从何方来,年纪约五百。

相逢昧平生,视我犹厮役。

知是羲皇人,来去了无迹。

神机不忍閟,袖有青囊册。

读之尽绿字,历历幕中画。

十年风尘中,谈笑等儿剧。

清浊同一源,凡圣本无隔。

愿言邈清风,归来抱山石。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喜雨

去年稻田荒,七月青虫起。

今年七月雨,稻田盈尺水。

人生会有涯,饥饱互煎煮。

造物如狙公,颠倒生嗔喜。

我岑枯槁人,未脱烟火味。

试问河豚羹,何如江鲙美。

形式: 古风

予家窗外种竹逾千个每开窗辄相对终日今岁馆前亦多竹遂赋一首

五年惯在家,贫贱自称好。

饥鹰空护巢,疲马长恋藁。

森梢万脩竹,自喜结交早。

旦暮从渠游,不恨两枯槁。

今年出山去,败鼓费击考。

此君不我嫌,到处惬怀抱。

翛然书斋下,粉黛间新老。

相看便歌咏,物外恣探讨。

此生一过客,去住何足道。

竹下有石交,归来薙幽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咏史.李陵

都尉出塞北,全军战浚稽。

喊声春霆震,杀气阴云低。

单于不相识,借问将军谁。

将军本将种,氏族派陇西。

天明鼓音死,剑斩军士妻。

尘沙昏白日,道路东西迷。

马蹄去不返,边草空萋萋。

高堂视白发,到死长悲啼。

归期日复日,老病天一涯。

可怜龙门翁,空作无阴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