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采莲曲二首(其二)

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

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

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

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

形式: 乐府曲辞 押[侵]韵

翻译

虽然听着采莲的歌曲,却并不理解采莲人的内心世界。
摇动船桨欣赏远处的花朵,但回航时又担心水浪太深。
远处的水边升起薄雾,夕阳映照下江面一半阴暗一半明亮。
同伴们怜惜水面的宁静,看着女子的发簪在波光中轻轻坠落。

注释

采莲曲:描绘采莲场景的歌曲。
讵识:岂能理解,不理解。
漾楫:划动船桨。
极浦:遥远的水边。
日落半江阴:太阳落山,江面一半被阴影覆盖。
怜波静:怜爱水面的平静。
看妆:观看女子的装扮。
堕玉簪:发簪掉落。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荷塘景色的诗,通过对采莲女的观察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忧虑。诗中采用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生活画面,如漾楫爱花、回船愁浪等,营造出一种淡定而又带有几分寂寞的情感氛围。

"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 这两句表明诗人虽然听到了采莲的歌谣,但无法真正理解那些采莲女的心境。这里通过对比听觉与内心的差距,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事物的一种理想化和渴望。

"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水上的人喜爱着那些远处的花朵,而当船只缓缓驶回时,却充满了对波涛的忧虑。这里“漾楫”指的是轻舟在水面滑行的情景,“爱花远”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愁浪深”则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

"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 这两句描绘的是自然景色的转换:随着时间流逝,水边的景色逐渐笼罩在烟雾之中,而当太阳落山时,一半的江面被投入了阴影。这不仅是对景色的细腻刻画,也是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写照。

"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采莲女的关注。诗人与同伴一起赞美着水面的平静,同时也注意到了那些在装扮时不慎掉入水中的玉簪。这既是对细节的观察,也反映出诗人对这些劳作女性生活的关心。

整首诗通过对采莲女和江南水乡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内心深处的忧虑,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篇。

收录诗词(120)

戎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 籍贯:荆州(今湖北江陵)
  • 生卒年:744~800

相关古诗词

秋日感怀

洛阳岐路信悠悠,无事辞家两度秋。

日下未驰千里足,天涯徒泛五湖舟。

菏衣半浸缘乡泪,玉貌潜销是客愁。

说向长安亲与故,谁怜岁晚尚淹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秋夜梁十三厅事

今来秋已暮,还恐未成归。

梦里家仍远,愁中叶又飞。

竹声风度急,灯影月来微。

得见梁夫子,心源有所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秋望兴庆宫

先皇歌舞地,今日未游巡。

幽咽龙池水,凄凉御榻尘。

随风秋树弃,对月老宫人。

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秋馆雨后得弟兄书即事呈李明府

弟兄书忽到,一夜喜兼愁。

空馆复闻雨,贫家怯到秋。

坐中孤烛暗,窗外数萤流。

试以他乡事,明朝问子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