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老来羞懒出人前,只欲隈岩傍水边。
多谢洞庭峰顶月,夜来向我十分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僧侣的隐居生活,他选择远离人群,独处于山岩与流水之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通过“老来羞懒出人前”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僧侣不愿打扰他人,也不愿被外界所扰的淡泊心境。接着,“只欲隈岩傍水边”则进一步展现了他亲近自然、寻求心灵慰藉的生活态度。
“多谢洞庭峰顶月,夜来向我十分圆”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月光赋予情感,表达出月光对僧侣的特别关照和陪伴。月圆之夜,洞庭峰顶的明月仿佛特意为他而圆,给予他心灵上的慰藉和启示。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侣隐居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哲学,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禅门难得好儿孙,逐句寻言总失真。
山是山兮水是水,莫将情解斗尖新。
透过无心种种休,松间石上自悠悠。
田园不用争疆界,大地都来一指头。
莫笑山僧语句粗,真情何处著工夫。
世人用尽精神讨,缘木何曾觅得鱼。
湛湛平湖浸月明,渔歌声断晓风清。
坏衣蒙顶跏趺坐,不称诗情称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