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舟人吹笛图

去年遭水潦,今年复旱暵。

米价抵珍珠,薪刍贵如炭。

壮夫饥饿尽成鬼,水上漂流不可算。

舟行此经过,伤心忍回首。

沿江人家拆屋卖,拆去大间存小半。

且图苟延今日命,肯顾明朝与来旦。

夫弃妻兮母弃子,兄弟谁能不分散。

幸我民性良,宁死敢思乱。

皆赖朝廷福,使我如堵安。

笛中吹出总民情,笛里凄凉眼尽经。

一曲未终双泪落,使君酒醒好来听。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社会底层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对朝廷的感恩之情。

开篇“去年遭水潦,今年复旱暵”,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连年灾荒的背景,水灾与旱灾交替发生,百姓生活陷入绝境。接着“米价抵珍珠,薪刍贵如炭”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粮食和柴火价格的飞涨,反映了当时物价的极度上涨,百姓生活之艰难。

“壮夫饥饿尽成鬼,水上漂流不可算”描绘了壮年男子因饥饿而消瘦至形同鬼魅,甚至有人流落水上,数量无法计算,展现了灾荒对人的身体和生命的摧残。“舟行此经过,伤心忍回首”则表达了诗人目睹此景后的悲痛心情,难以回头面对这样的惨状。

接下来的“沿江人家拆屋卖,拆去大间存小半”描述了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拆毁房屋,仅保留部分作为最后的庇护所。“且图苟延今日命,肯顾明朝与来旦”体现了人们在极端困难下的无奈选择,只求暂时保全生命,不顾及未来的命运。

“夫弃妻兮母弃子,兄弟谁能不分散”揭示了灾荒导致的家庭破裂,亲人之间被迫分离。“幸我民性良,宁死敢思乱”表达了尽管生活困苦,但民众仍保持善良本性,不愿为生计而动乱。“皆赖朝廷福,使我如堵安”则寄托了对朝廷的感激之情,认为是朝廷的恩惠使得百姓得以暂时安定。

最后,“笛中吹出总民情,笛里凄凉眼尽经”点明了诗人通过笛声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一曲未终双泪落,使君酒醒好来听”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官员能倾听百姓的呼声,体恤民情,有所作为。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底层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对朝廷的感恩之情,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78)

郑文康(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 字:时乂
  • 号:介庵
  • 籍贯:苏州府昆山
  • 生卒年:1413—1465

相关古诗词

思亲词

人皆有父我独孤,人皆有母我独无。

此身不知竟何得,白日堂上将谁呼。

我非本无父,有父疽背殂。

我非本无母,有母归玄都。

百年哀怨不可极,仰天俯地声呜呜。

羹墙未易即,梦寐还能通。

精灵会有期,永矢相为从。

我愿丹青手,写出平生面。

思诚在敬恭,对此一方绢。

不须徐肇返魂香,暮暮朝朝与相见。

形式: 古风

送沈秩下第还山中

沈郎读书如好酒,终日喃喃不停口。

愈醉愈贪滋味佳,半夜葩经犹在手。

沈郎作文如作画,万象森罗同造化。

江湖巨眼一见之,争致千金来问价。

读书作文未足奇,胸中抱负谁能知。

立心要做三代士,不数汉唐群小儿。

相逢俗客腰懒折,共骂书生太豪杰。

我言沈郎不独铁作腰,请看沈郎心肠都是铁。

昨日当场选乡试,诸子竞陈椒与桂。

满前辛辣气多烈,掩却太羹玄酒味。

沈郎笑歌归去来,读书更上山中台。

人传沈郎颇不乐,我言此子器量非瓶罍。

劝君且暂居田野,颜渊称舜何人也。

来科夺取黄金榜,上元压倒纷纷先进者。

形式: 古风

竹溪

竹溪之水清且涟,竹溪之竹多如烟。

竹溪主人懒出仕,三十躬耕溪上田。

借问竹溪何所在,西望玉山东近海。

一都门户五千家,十代衣冠三百载。

城中有客过竹溪,尽说王家风景奇。

风景虽奇何足数,主人心事吾能知。

溪南溪北皆春水,岂但楼船往来此。

种竹不种杨柳枝,非畏旁人呼俗子。

古人沧浪歌濯缨,濯缨为怕尘埃生。

主人日日临溪水,要濯此心如镜明。

竹林虽曰主人主,常年亦听都氓取。

扫叶为薪笋疗饥,贫寒开口何曾沮。

君不见七贤六逸风流师,兰亭修褉夸文辞。

烦君从事汤盘刻,更读少陵桃树诗。

形式: 古风

同钝庵诸公吊李侍御墓

乐庵江都人,来作昆山客。

布衣三十余,言行皆道德。

王公双眼如镜明,一见遂识人中英。

即令女弟侍巾栉,不久竟成天下名。

州县屡迁官,台阁荐膺职。

甘心民事恤饥寒,苦口君身论阙失。

一朝谢病解朝簪,托身便筑圆明庵。

自言腊月三十日,散场似与禅和参。

哀哉三百年,荒丘久无主。

猛欲问梅花,梅花寂无语。

呜呼白石烂、沧海枯,先生之名不可磨,先生之名不可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