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一桥夭矫界双湖,野径沿流到佛庐。
石塔残灯犹闪烁,相家乔木已萧疏。
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
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萧索的自然风光画面。开篇“一桥夭矫界双湖”即设定了一个水景为主的意境,桥梁成为连接两湖的纽带,也是观察全景的最佳点。紧接着,“野径沿流到佛庐”展现出诗人行走在一条蜿蜒的小路上,随着溪流的方向直至一处佛教修行之所,这里既可能是一座寺庙,也可能是某种类似于佛龛的静修之地。
接下来的“石塔残灯犹闪烁”和“相家乔木已萧疏”则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衰败。古老的石塔上,可能是某种纪念性建筑,其上的灯火在夜晚依然闪烁,但这也许只是对过去光明的回忆;而相家(相传为某家族或姓氏)的大树现在已变得稀疏,这不仅是自然界生长周期的一部分,也隐含了历史的变迁和家族兴衰。
“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则进一步描绘出一幅荒凉而静谧的景象。古老的井口被青苔所覆盖,井水在晴朗的日子里依然清澈但又略显危险,因为长时间的疏于维护使其边缘变得滑不留手;荒山上的草木由于气候严酷而难以除去,这里的“骨冷”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寒冷与坚硬的感觉。
最后,“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则引入了诗中的主体人物——一位可能居住在长水之滨的佛教修行者。这里的“痴”字用得非常妙,既可解为对佛法的专注与痴迷,也可理解为对世间万象的淡然与疏离;而“□根人定欲何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态度的一种询问或者是赞叹。这里的“□根人”可能指的是那些修行者,他们通过禅坐等方式来断绝世间的欲望,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佛教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平静的生活理想。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衰年六十喜平头,微禄虚名老可羞。
自笑一生同蝜蝂,了知万事等蜉蝣。
寡欢元亮须归去,老病相如已倦游。
只忆西湖春涨绿,柳边雪外舣兰舟。
简斋吟集是吾师,句法能参杜拾遗。
宇宙无人同叫啸,公卿自古叹流离。
穷途劫劫谁怜汝,遗恨茫茫不在诗。
莫道墨梅曾遇主,黄花一绝更堪悲。
元亮真止酒,昭文不鼓琴。
文章成小伎,道德负初心。
故友凋零尽,中年感慨深。
从来麋鹿性,只是爱山林。
西窗隐几读南华,颇悟亡羊与战蜗。
住久不知身是客,归休谁谓女无家。
向阳野竹先抽笋,待雪官梅欲试花。
我爱睡乡真乐地,底须频吃玉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