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问子瞻,何江湖,乃心魏阙君岂无。

胡为放浪检束外,日与隐者相招呼。

篮舆往往从以孥,灵运石壁无此娱。

穷深极险兴未已,岂复更惮梯登纡。

过客休誇衡与庐,天下此景君勿孤。

欲将文字写物象,当截无限春江蒲。

登高能赋属大夫,游览未厌嗟已晡。

安得世上有绝笔,尽取君诗妆在图。

此身之外何赢馀,成然而寐其觉蘧。

请看湖上人名逋,此子形相谁解摹。

形式: 古风

翻译

请问苏轼,你为何选择漂泊江湖,心中却不忘朝廷?
为何你要放纵自己,在世俗之外,每日与隐士交往?
跟随你的篮舆常常有童仆陪伴,谢灵运游赏石壁的乐趣你未曾体验。
即使深入险境也不觉疲倦,登山攀梯对你来说不算苦楚。
过客们无需夸赞衡山庐山,这样的美景只有你才能独享。
你想要用文字描绘世间万物,定要截取这无尽春江的画卷。
登高作赋是文人的本色,但你游览的兴致还未消减,已是午后时分。
哪里能找到世间绝笔,能将你的诗篇全部收入画中呢?
除了诗才,你还有什么多余?安然入睡后,醒来仍觉清醒。
看看湖边那个名叫逋的人,谁能描绘出他的形象呢?

注释

江湖:泛指四处漂泊的生活。
魏阙:古代宫殿门外的高台,象征朝廷。
篮舆:竹制的轻便小车。
灵运:谢灵运,南朝诗人,以山水游记著名。
梯登纡:曲折的山路,形容艰险的攀登。
衡与庐:衡山和庐山,均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绝笔:指绝世的画笔,也指画家的绝笔之作。
逋:逋,人名,此处指苏轼自号。
形相:外貌,形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同的作品,再和。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向往以及对高洁独立品格的赞美。

"问子瞻,何江湖,乃心魏阙君岂无。" 这几句诗从提出问题开始,询问对方所眺望的是哪一处江湖,以及心中是否有着某种高远的情怀。

接下来,"胡为放浪检束外,日与隐者相招呼。篮舆往往从以孥,灵运石壁无此娱。" 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束缚于世俗之中,而是希望像隐逸般自由自在,能够每天和自然界对话,感受那种超脱尘世的快乐。

"穷深极险兴未已,岂复更惮梯登纡。过客休誇衡与庐,天下此景君勿孤。" 这里描绘了诗人面对高远险峻之地时的心境,不畏艰难,愿意攀登,以达观赏天下的绝景,不让自己陷入孤独。

紧接着,"欲将文字写物象,当截无限春江蒲。"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想要通过文学创作来捕捉和传递这种美的愿望。

"登高能赋属大夫,游览未厌嗟已晡。安得世上有绝笔,尽取君诗妆在图。" 这几句强调了登临高处所获得的灵感,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热忱,希望能够将这种美好的体验和情感通过文字固定下来。

最后,"此身之外何赢馀,成然而寐其觉蘧。请看湖上人名逋,此子形相谁解摹。" 诗人反思自身以外的物质追求毫无意义,只有精神上的满足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才是真正的收获,并且询问在湖边漫步的人,其形象和气质又是谁能描绘得了。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独立以及文学创作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高洁。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华山(其一)

岩头漠漠卫卿云,谷口纷纷张楷雾。

安得钩梯上石龟,欲看明星洗头处。

形式: 七言绝句

华山(其二)

石莲峨峨横紫霄,中泻万丈银河水。

安得大箭长八尺,欲与天神博于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纸]韵

厌虫

月出松坞明,露下莲塘清。

今宵好风色,独绕林下行。

百虫尔胡为,啧啧饶秋声。

求静不能得,我诗何由成。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同苏秘丞子平登延晖故亭

城端有亭馀故基,吏曰旧榜题延晖。

行穿蒙笼倚孤陴,霜风飘萧吹我衣。

高林满郊目四围,云起日落晴烟飞。

感今念往聊久之,埤堄昏黑群鸦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