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三)

九月授衣天,山林无可授。

破衲拥残云,痴坐蒲团透。

长庆棱捲帘悟道,病眼见空花。

香林远纸袄大书,破袖争出手。

凫短鹤长,驴前马后,不知笑破他人口。

形式: 偈颂

翻译

九月时节开始添衣,山林中已无处可寻衣物。
穿着破旧僧袍,我独自坐在蒲团上,心神专注。
长庆法师拉开窗帘,顿悟佛法之道,眼中所见皆为空幻之花。
远处香林传来大字经文,破旧僧袖中露出的手在忙碌着。
身形如凫短鹤长,行动间前后跟随,不知何时惹人笑话。

注释

授衣:古代习俗,九月开始准备冬季衣物。
无可授:山林中找不到可以用来缝制衣物的材料。
痴坐:全神贯注地坐着。
长庆棱:可能指代某位名叫长庆的法师。
病眼:形容视力不佳或心境恍惚。
纸袄大书:用大字书写在纸袄上的经文。
争出手:忙碌地伸出双手参与某种活动。
凫短鹤长:比喻身形或行为举止不协调。
驴前马后:形容跟随他人,地位不高。

鉴赏

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偈颂,由释绍昙所作,名为《偈颂一百一十七首》中的第八十三首。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僧人授衣的场景,但山林之中并无适宜的衣物可赠。诗人以自我形象刻画,穿着破旧的衲衣,独自坐在蒲团上,沉浸在禅定之中,仿佛连云彩都拥抱着他的寂寥。

"长庆棱捲帘悟道"一句,暗示着诗人通过卷帘而得的顿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觉醒,而非实际的视觉变化。"病眼见空花"则表达了诗人因病而视力模糊,却依然能洞见世事如梦幻泡影的禅意。

接下来,香林中的僧侣们用大字书写,破旧的纸袄和袖子传递出修行生活的简朴与热烈。"凫短鹤长,驴前马后"运用对比,形象地描绘出僧侣们在修行路上的形态各异,或如鸭子般短小精悍,或如仙鹤般高洁超脱,甚至像驴马一样默默付出,不求他人理解。

最后,诗人以幽默的口吻说"不知笑破他人口",表达出修行者内心的自在与洒脱,即使被他人误解或嘲笑,也能坦然面对,笑对人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僧侣们在深秋授衣时的禅修生活,以及他们对于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内心的坚定。

收录诗词(891)

释绍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字:希叟
  • 生卒年:?~一二九七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二)

九月九,重阳节。

不向东篱赏菊花,只点茱萸茶一啜。

苦涩难尝舌如㔢,更吞栗棘蓬肝肠裂。

且道陶渊明,还曾知此味么。莫说莫说。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一)

岩桂飘香,井梧凋叶。活祖师机,重重漏泄。

见得分明眼似眉,道得完全舌如结。

诸人要知亲切句么,蒲团三月冷如冰,今朝稳坐,静听渠分说。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

八月十五中秋节,人皆竞赏天边月。

心月孤圆自不知,不涉圆亏光影灭。

马师父子错商量,拂袖便行犹未彻。

诸人还见心月么,急著眼看,重重金屑。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七十九)

人从福州来,接得江西信。

报道雪峰木毬,辊入育王鳗井。

怒浪翻空,鱼龙乞命。

秋风吹落惺惺石上,惊触主人翁酣睡醒。

掀眉一笑千峰静。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