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二)

九月九,重阳节。

不向东篱赏菊花,只点茱萸茶一啜。

苦涩难尝舌如㔢,更吞栗棘蓬肝肠裂。

且道陶渊明,还曾知此味么。莫说莫说。

形式: 偈颂

翻译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我不去东篱赏菊花,只是品一杯茱萸茶。
这茶苦涩难以下咽,仿佛舌头都要被割破,心中更是像被栗棘蓬刺痛。
试问陶渊明,他是否也曾尝过这样的滋味?算了,别提了。

注释

九月九: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习俗。
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指隐居的地方。
菊花:秋季开花的植物,象征高洁。
茱萸茶:古代习俗中在重阳节饮茱萸泡的茶,有驱邪避凶之意。
苦涩:形容味道不好,带有一定的辛酸感。
舌如㔢:形容舌头因苦涩而感觉疼痛。
栗棘蓬:比喻尖锐、痛苦的事物,这里形容心情的苦楚。
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常被提及与田园生活相关。
此味:指苦涩的茱萸茶带来的感受。
莫说:不要说,表示不愿提及或感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绍昙所作的偈颂,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节日习俗的独特感受。诗中描述了在重阳节这一天,他并未选择去东篱赏菊的传统活动,而是选择了品茗茱萸茶。诗人通过“苦涩难尝”和“舌如㔢”、“吞栗棘蓬肝肠裂”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茱萸茶的滋味,暗示其可能带有某种苦涩或辛辣的味道,甚至让人心情沉重。

诗人接着将自己与陶渊明相提并论,询问陶渊明是否也曾体验过这样的滋味。陶渊明以隐逸著称,他的生活态度与诗人的选择形成对比,似乎在暗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或对传统习俗的反思。最后,诗人用“莫说莫说”来结束,表达了一种不愿多言、不愿深究的态度,留下了一种深沉的回味空间。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日常习俗的描绘,寓含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891)

释绍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字:希叟
  • 生卒年:?~一二九七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一)

岩桂飘香,井梧凋叶。活祖师机,重重漏泄。

见得分明眼似眉,道得完全舌如结。

诸人要知亲切句么,蒲团三月冷如冰,今朝稳坐,静听渠分说。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

八月十五中秋节,人皆竞赏天边月。

心月孤圆自不知,不涉圆亏光影灭。

马师父子错商量,拂袖便行犹未彻。

诸人还见心月么,急著眼看,重重金屑。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七十九)

人从福州来,接得江西信。

报道雪峰木毬,辊入育王鳗井。

怒浪翻空,鱼龙乞命。

秋风吹落惺惺石上,惊触主人翁酣睡醒。

掀眉一笑千峰静。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七十七)

雨足龙闲,年丰民乐。袖出刈禾镰,大地全收却。

归来十二峰前,别甑炊香,明玑满钵。

喂饱活衲僧,曲肱酣睡著。

佛法身心烂似泥,哑,医无药。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