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绛蜡高烧爆竹鸣,群儿奔走喜还惊。

老夫识得春来惯,自伴梅花睡到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鲍恂的《除夕》诗,描绘了传统节日除夕夜的热闹与温馨场景。

首句“绛蜡高烧爆竹鸣”,以“绛蜡”形容红烛的鲜艳,与“爆竹鸣”形成鲜明对比,既烘托出节日的热烈气氛,又预示着新年的到来。红烛高烧,照亮了夜晚,也照亮了人们的心,为新的一年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次句“群儿奔走喜还惊”,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在除夕之夜的活泼与好奇。他们或奔跑,或嬉戏,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期待与惊喜,这份纯真与快乐感染着周围的人们。

后两句“老夫识得春来惯,自伴梅花睡到明”,则从一个老者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对新年的理解和期待。老者熟悉春天的到来,他选择与梅花相伴,静静地度过除夕之夜,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与老者的形象相得益彰,寓意着岁月的沉淀与内心的平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除夕之夜的欢腾与静谧,以及不同年龄层对新年的不同感受,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收录诗词(17)

鲍恂(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未详)。少从临川吴澄学《易》,得其所传。为人慎重,好古力行,学识品行名传天下。浙江乡试第一,荐为平江教授、温州路学正,皆未就任。顺帝至元元年(1335),登进士第。荐为翰林,亦婉辞

  • 字:仲孚
  • 籍贯:崇德(今桐乡)
  • 生卒年:1333—1335

相关古诗词

远别离

旧别离,新别离,人生别离无定期。

前年郎游蜀山去,今年又客黄河西。

黄河之水直向东海流,滔天捲地无时休。

不洗人间离别愁,蜀山峥嵘崄而固。

六龙回日车,猿鸟亦难度。

不断人间别离路,别离之情良可伤。

白日苦短关山长。关山长,白日短。

凿山填河河又满。

河又满,愁难平,妾颜未老郎无情。

形式: 古风

题耕织图(其一)

西畴昨夜膏雨足,村村绿树啼布谷。

农夫相唤整锄犁,早起驱牛出茅屋。

土腴牛健耕易深,暖云笼日春阴阴。

斜阳未下终十亩,一卷遗经行自吟。

山妻相敬如宾友,炊黍烹葵馌南亩。

溪边濯足陇头坐,高歌且尽壶中酒。

年来不用忧旱涝,高田宜黍低宜稻。

官租纳足食有馀,社酒鸡豚自相劳。

人言耕夫苦,我道田家好。

但愿五风十雨年谷登,室家团圞永相保。

形式: 古风

题耕织图(其二)

吴蚕作茧明于雪,苕霅之水清且冽。

东邻西舍缲车鸣,银丝出盆光皎洁。

官税已输私债还,美人晓织绿窗间。

娇莺睍睆机声度,春笋参差玉指攀。

织成素绢坚且致,先奉翁姑后夫婿。

朔风吹木霜霰飞,夫不忧寒妾如意。

君不见青楼艳女好蛾眉,留客高歌送酒卮。

缠头蜀锦不知数,黄金暮尽朝别离。

不如田家荆布妻,贫富苦乐长相随。

采桑养蚕缲好丝,年年织绢制郎衣。

形式: 古风

题画松

君不见灵隐山前小朵峰,入山九里皆青松。

怒涛翻空捲江海,高枝挂石磻虬龙。

西湖三月春意浓,锦囊骏马呼奚童。

清阴夹道生爽气,金粉扑面香濛濛。

两年不踏湖头路,转眼春来又春暮。

画中忽见一株松,彷佛山前幽绝处。

幽绝之处多仙灵,吾独何为缚尘缨。

寄谢仙灵许同隐,准拟长镵寻茯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