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晦日刘吉士招余偕祁编修田吉士何孝廉崇效寺纳凉次去年看牡丹韵

都门凉宇多归僧,与僧结夏夫谁能。

久思古寺暂逃暑,恰来嘉约欢然兴。

山门绿暗树如幄,竹院红湿花交塍。

顿遣平头罢摇扇,俨离裸壤思垂缯。

自从五月苦炎热,如坐深甑遭炊烝。

有时入夜大雷电,疾风猛雨相凭陵。

朝来蕴隆略如昨,目极禅阁无由登。

何期四子有同契,合并令我烦怀澄。

惟余知举留憾事,独遗表圣惭王凝。

牡丹作花事已往,楸叶又落情难胜。

浮生小聚类萍梗,流光过眼如风镫。

夏凉寒燠众所愿,造物伊谁云爱僧。

浮瓜折藕且取适,褦襶触热宜为惩。

试披画卷问朴老,几人来此招凉曾。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鉴赏

这首清代黄钺的诗描绘了夏日京城中的一次清凉聚会。诗人以"都门凉宇多归僧"起笔,点出时令和环境,都门(北京城门)的寺庙成为避暑的好去处。"山门绿暗树如幄,竹院红湿花交塍"两句,通过色彩鲜明的景物,展现出寺庙内的宁静与生机,绿树成荫,竹林花香,让人暑意顿消。

诗人感叹自五月以来的酷暑难耐,如同蒸笼中的煎熬,而此刻能与友人共赴佳约,欢聚一堂,心情愉悦。"何期四子有同契"表达了对朋友们志趣相投的欣喜,"惟余知举留憾事,独遗表圣惭王凝"则流露出对自己未能尽职的遗憾和对好友才华的赞赏。

牡丹花事已过,楸叶飘落,诗人感慨时光荏苒,人生如浮萍。他借用"夏凉寒燠众所愿,造物伊谁云爱僧"表达出人们对清凉的向往,同时也暗示造物主似乎偏爱僧人。最后,诗人提出"浮瓜折藕且取适,褦襶触热宜为惩"的生活哲理,享受当下,懂得节制,同时询问朴老画中是否有人曾来此寻凉。

整首诗以纳凉为线索,通过描绘夏日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友情的可贵和人生的无常,寓含着对清凉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收录诗词(12)

黄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园居漫兴

池柳含烟色尚轻,园居倏已过清明。

巢成树罅刍尼隐,水暖桥阴科斗行。

退直懒从闲客话,答书老忘后生名。

龙钟枉被青山笑,纵有田归不耐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卧佛寺

残月澹无影,鸡鸣天欲曙。

深谷藏招提,一径入云路。

古柏森两行,清香发朝露。

我佛疲清梁,颇识卧中趣。

应怜尘世劳,半为黄粱误。

风幡袅炉烟,散入桫椤树。

形式: 排律

望衡图为熊两溟题

先生饱读书五车,磊落胸藏天地庐。

诗笔纵横一万里,山川览胜神蘧蘧。

讲学武昌十五秋,闲来携酒登南楼。

二别中峰尽在目,直欲濯足江汉流。

凭栏不尽登临乐,还向楼头抱衡岳。

洞庭波涛思渺然,十二青螺自卓荦。

惜不得平叔紫金丹,遥躔朱鸟控黄鹤。

又不得长房缩地方,移取湘帆九面置之几砚角。

何物丹青工描摹,为君写作望衡图。

足踏芒鞋首戴笠,一童抱琴来于于。

扪星未观意气壮,开云已觉精诚孚。

指点层峦插天出,雁声几阵飞过无。

岣嵝禹碑扫藓读,石青字赤多模糊。

朅来归订游山草,眼界何止空蓬壶。

愧我卅年老京洛,僦居久被尘网络。

一览此图神欲飞,愿与同订寻山约。

形式: 古风

宝镜词

尘封宝镜光辉歇,一片浮云滓明月。

细调铅汞试重揩,轻痕转眼随风没。

朝来启视无纤瑕,当窗照见颜如花。

祇怜艳质易衰朽,青铜伴影辜韶华。

吁嗟乎,青铜拂拭光仍在,韶华一去时难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