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所作的《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系列作品中的第二首。屈大均以描绘历史人物和古迹见长,此诗则聚焦于对虞帝庙的虔诚拜谒与深沉感慨。
首联“玉辇何年八桂来,衣裳垂向九成台。”以“玉辇”、“八桂”、“九成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神秘氛围。玉辇象征着帝王的尊贵与威严,八桂则可能暗喻着吉祥与繁荣,而九成台则是古代建筑的象征,整体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与辉煌并存的景象。
颔联“千秋历数躬犹在,一代龙鱼事可哀。”将时间的跨度拉长到千年,强调了历史的延续性与帝王的功绩,同时也流露出对一代帝王所面临的困境与悲哀的深切同情。这里,“龙鱼”可能借指帝王的处境或命运,隐含着对权力更迭、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斑竹风生鸾吹起,苍梧日落象耕回。”通过“斑竹”、“鸾”、“苍梧”、“象耕”等自然与神话元素,进一步深化了历史与自然、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联系。斑竹与鸾鸟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美好的愿景;苍梧的日落与象耕的回归,则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轮回。
尾联“骚人怅望惟瑶圃,欲就重华未有媒。”以“骚人”自比,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怅惘与思考。瑶圃作为仙境的象征,与重华(虞舜的别称)相呼应,暗示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然而,“未有媒”则表明了这种追求的困难与复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