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二)

玉辇何年八桂来,衣裳垂向九成台。

千秋历数躬犹在,一代龙鱼事可哀。

斑竹风生鸾吹起,苍梧日落象耕回。

骚人怅望惟瑶圃,欲就重华未有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所作的《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系列作品中的第二首。屈大均以描绘历史人物和古迹见长,此诗则聚焦于对虞帝庙的虔诚拜谒与深沉感慨。

首联“玉辇何年八桂来,衣裳垂向九成台。”以“玉辇”、“八桂”、“九成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神秘氛围。玉辇象征着帝王的尊贵与威严,八桂则可能暗喻着吉祥与繁荣,而九成台则是古代建筑的象征,整体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与辉煌并存的景象。

颔联“千秋历数躬犹在,一代龙鱼事可哀。”将时间的跨度拉长到千年,强调了历史的延续性与帝王的功绩,同时也流露出对一代帝王所面临的困境与悲哀的深切同情。这里,“龙鱼”可能借指帝王的处境或命运,隐含着对权力更迭、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斑竹风生鸾吹起,苍梧日落象耕回。”通过“斑竹”、“鸾”、“苍梧”、“象耕”等自然与神话元素,进一步深化了历史与自然、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联系。斑竹与鸾鸟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美好的愿景;苍梧的日落与象耕的回归,则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轮回。

尾联“骚人怅望惟瑶圃,欲就重华未有媒。”以“骚人”自比,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怅惘与思考。瑶圃作为仙境的象征,与重华(虞舜的别称)相呼应,暗示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然而,“未有媒”则表明了这种追求的困难与复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哲思。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三)

南巡往日怜韶石,遍奏鸣琴六六峰。

天阙自开双锦绣,翠华长驻一芙蓉。

月明瑶瑟来双女,风起珠尘绕六龙。

云里帝城蒲阪似,葱葱御气绛绡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四)

怅望沅湘有所思,楚宫泯没至今悲。

三闾大族惟三户,九面衡阳岂九疑。

歌舞东皇暾未出,夷犹北渚月频移。

零陵不是来龙驭,讵有湘累谒帝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五)

开辟文明五岭新,山河敝屣此南巡。

讴歌一日无贤子,禅受千秋有罪人。

俎豆偏多荒服外,兰荪未借楚江滨。

精灵亘古同霄汉,不道湘妃是水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六)

野死涔阳恨未央,竹书遗事总荒唐。

象于有鼻称天子,羽亦重瞳作霸王。

韶石山连三峡险,曲江水接六泷长。

南薰愿得留终古,先为炎天散早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