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系列作品中的第四首。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沉思考与感慨。
首句“怅望沅湘有所思”,诗人遥望沅水和湘江,心中涌起无尽思绪,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感慨。接着,“楚宫泯没至今悲”一句,将目光转向楚国的遗迹,楚宫的消失让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哀伤之情。
“三闾大族惟三户”这一句,借用了屈原的典故,暗示了屈氏家族虽显赫一时,但最终也难逃衰落的命运,体现了诗人对家族兴衰的深刻洞察。“九面衡阳岂九疑”则通过对比衡阳与九疑山,表达了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与质疑,暗含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思考。
“歌舞东皇暾未出,夷犹北渚月频移”描绘了一幅夜晚月光下的宁静景象,同时通过“东皇”与“北渚”的对比,隐喻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换,以及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感。
最后,“零陵不是来龙驭,讵有湘累谒帝时”两句,以零陵之地为例,表达了对古代帝王巡游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似乎在说,即使在古代,帝王也未必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戴,更不用说在现代了。这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和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意味,是屈大均诗歌风格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