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其五)

谁遣春韶随水去。醉倒芳尊,忘却朝和暮。

换尽大堤芳草路,倡条都是相思树。

蜡烛有心镫解语。泪尽唇焦,此恨消沈否。

坐对东风怜弱絮,萍飘后日知何处。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鉴赏

这首《鹊踏枝(其五)》由清代词人王鹏运所作,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开篇“谁遣春韶随水去”,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感慨,仿佛是大自然的韶华被无情地带走,让人不禁感伤。接着“醉倒芳尊,忘却朝和暮”,描绘了主人公在花前月下,借酒浇愁,忘却时间流逝的情景,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沉浸于自然之美的境界。

“换尽大堤芳草路,倡条都是相思树”两句,通过描写大堤上芳草更迭、相思树遍地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相思树象征着深深的思念之情,即使时光流转,这份情感依旧如影随形。

“蜡烛有心镫解语,泪尽唇焦,此恨消沈否”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将蜡烛和灯比喻为有情感的载体,它们见证了主人公的泪水与痛苦,似乎在倾听他的心声。然而,面对无尽的离愁别恨,是否能找到解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最后,“坐对东风怜弱絮,萍飘后日知何处”以东风中的弱絮和随波逐流的浮萍为喻,表达了对命运无常、未来未知的忧虑。弱絮随风飘荡,浮萍随波逐流,都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不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奈。

整体而言,《鹊踏枝(其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词人对生命、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流逝的哀叹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收录诗词(143)

王鹏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一字幼霞,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 字:佑遐
  • 籍贯:中年自号半塘老
  • 生卒年:1849—1904

相关古诗词

鹊踏枝(其六)

几见花飞能上树,难系流光,枉费垂杨缕。

筝雁斜飞排锦柱,只伊不解将春去。

漫许心情黏地絮,容易飘飏,那不惊风雨。

倚遍阑干谁与语,思量有恨无人处。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卜算子.影照小像,倩颖生作图,先之以词

搆景未须奇,要称萧閒我。

丘壑中閒谢幼舆,此意平生颇。

湍急倩山拦,峰崱将云裹。

云淡山虚水自清,终老斯乡可。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阮郎归.拟浣花

雏莺啼去怨春残,馀香襟袖斑。

朱弦辛苦再三弹,心期深诉难。

金鸭冷,黛蛾攒,依依山上山。

将离花好自愁簪,由他红半阑。

形式: 词牌: 阮郎归

鹧鸪天

笑里重簪金步摇,鹦哥学语尽能娇。

祇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

笺十色,烛三条,东风从此得愁苗。

灵蕤袐记分明在,回首神峰万仞高。

形式: 词牌: 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