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鹊踏枝(其六)》由清代词人王鹏运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景象中的花、流光、筝、杨柳、风絮以及倚栏独思的情境,展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
开篇“几见花飞能上树”,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花儿虽能随风飘扬,却难以真正“上树”,暗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接着“难系流光,枉费垂杨缕”进一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即使垂柳的细丝也难以挽留时间的脚步。
“筝雁斜飞排锦柱,只伊不解将春去”中,“筝雁”比喻筝弦上的音符,象征着音乐与艺术之美,而“将春去”的“伊”则暗指春天的离去,词人通过这一形象化的表达,抒发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漫许心情黏地絮,容易飘飏,那不惊风雨。”地絮本是轻盈飘扬,却在风雨中显得脆弱不堪,词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脆弱与对生活无常的忧虑。
最后,“倚遍阑干谁与语,思量有恨无人处。”词人独自倚靠栏杆,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愁绪与遗憾,似乎在寻找一个能够倾听自己心声的人,但最终发现,这种情感的倾诉只能在无人之处默默进行。
整首词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在面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时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