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建挽诗

蔼蔼声华万耳闻,可凭诗礼大于门。

浮云终负三馀学,流水难追九逝魂。

朝有青衿怀旧德,室惟黄卷富诸昆。

生平不对论文酒,空使清铅比泪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名声显赫众人皆知,诗书礼仪超越门户。
浮云辜负了我多年的学问,流水无法追回逝去的灵魂。
早晨还有读书人怀念旧日美德,家中只有书籍陪伴众多兄弟。
一生不谈文采与饮酒,徒然让清冷的铅字留下泪痕。

注释

蔼蔼:形容名声盛大。
声华:声誉和才华。
万耳闻:众人皆知。
诗礼:诗歌和礼仪。
大于门:超过门户的声望。
浮云:比喻虚无飘渺的事物。
负:辜负。
三馀学:指闲暇时间学习,如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九逝魂:形容逝去的人或事物,九逝可能象征长久或多次。
青衿:古代学子的服装,借指读书人。
怀旧德:怀念过去的美德。
黄卷:泛指书籍。
诸昆:众多兄弟。
论文酒:谈论文章和饮酒,古人常以此为乐。
清铅:这里指白纸,铅字。
比泪痕:形容纸上仿佛留下了泪水的痕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弥逊为纪念其友郭君建而作的挽诗。挽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悼亡诗,用于哀悼逝者,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首句“蔼蔼声华万耳闻”,意在形容郭君建生前声望显赫,他的才华和美名传遍四方,众人皆知。第二句“可凭诗礼大于门”则表达了李弥逊对郭君建文学造诣的推崇,以及他认为通过诗歌和礼仪可以彰显其家族的伟大。

第三句“浮云终负三馀学”,这里的“浮云”有飘逸之意,而“三馀学”则可能指的是儒、道、佛三种文化或修养,整句表达了郭君建广泛涉猎各种学问,但如同浮动不定的云朵,最终也难以把握。第四句“流水难追九逝魂”,用“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用“九逝魂”形容逝者的灵魂已远去,表达了诗人对逝者无法追随的无奈与哀伤。

第五句“朝有青衿怀旧德”,这里的“青衿”是一种服饰,在此代表了郭君建生前的清贫和高洁品格。全句表明李弥逊在早晨时分穿着简单的衣服,怀念郭君建过去所体现出的美德。

第六句“室惟黄卷富诸昆”,“黄卷”指的是书籍,“诸昆”则是对兄弟或同辈之人的尊称。整句表达了诗人认为尽管郭家仅有书籍为遗产,但这已足够丰厚地传承给后代。

最后两句“生平不对论文酒,空使清铅比泪痕”,诗人在此感叹自己与郭君建生前未能一起畅谈文学、共饮美酒,而如今只剩下清冷的铅字(可能指的是书写的文字)来比拟心中哀痛的泪痕。

整首挽诗通过对逝者才华与品德的赞颂,以及对逝者的怀念和遗憾,表达了李弥逊深厚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陪大慈老登古院

林影横榰折脚床,禅翁唤我坐斜阳。

诸天共说无生话,万壑同薰不尽香。

茗碗泛云醒远目,藜羹煮玉闹枯肠。

逢人若问峰头事,翠竹阴中菊正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

鸟乌声乐报新晴,起觅邻翁作队行。

爱日葵心倾烂熳,寻春蝶梦去纵横。

人归高屋山逾碧,船到平滩月已生。

客里不谙风景好,欲将此夕并登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题陈氏尚遐亭

结屋秋荷上,尘心想坐忘。

露凝公子荦,风曳野人章。

浪蕊终无实,多花根不长。

知君有情尚,千柄伫幽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寄题径川刘子先逸轩

古县溪山里,深轩城郭馀。

地清从近市,朋好亦多车。

云隐寻山屐,风翻插架书。

会看迎鹤版,不独爱吾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