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一)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

落景下青嶂,高浪卷沧洲。

平生颇惯,江海掀舞木兰舟。百二山河空壮。

底事中原尘涨。丧乱几时休。

泽畔行吟处,天地一沙鸥。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

临风酹酒,堪笑淡话觅封侯。老去英雄不见。

惟与渔樵为伴。回首得无忧。

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元干所创作,名为《水调歌头·其一》。张元干以其婉约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这首诗正是在他与友人徐师川共同游览太湖时的即兴之作。

从“落景下青嶂,高浪卷沧洲”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豪放情怀。"青嶂"指的是山峦的绿色,而“高浪卷沧洲”则描绘出波涛汹涌、岛屿被卷的壮观场面,展示了太湖的磅礴气势。

接下来的“平生颇惯,江海掀舞木兰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熟悉和亲近,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木兰舟"是用枣木制成的小船,常见于南方水乡,这里也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百二山河空壮”一句,则继续描绘江湖之美,而“底事中原尘涨”似乎带有一丝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怀念。"丧乱几时休"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纷争与动荡的叹息和期望。

在“泽畔行吟处,天地一沙鸥”中,诗人通过“泽畔”的描写,再次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天地一沙鸥"则是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

紧接着,“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一句,通过对传说中仙龙的联想,以及“犹高卧”、“百尺楼”的描写,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超脱与渴望。"临风酹酒,堪笑淡话觅封侯"则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放纵与享受,同时也透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

“老去英雄不见”一句,是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英雄辈出的感慨。而“惟与渔樵为伴”则表明了诗人在晚年选择了隐逸生活,与渔夫樵夫为伍,过着超脱世俗的清贫生活。

最后,“回首得无忧。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即便是在酷暑难耐的夏季,也能通过内心的平和与自在,感受到如同深秋般的清凉。

总体而言,这首《水调歌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豪放情怀,也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422)

张元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字:仲宗
  • 号:芦川居士
  • 籍贯:真隐山
  • 生卒年:1091年—约1161年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七)癸酉虎丘中秋

万里冰轮满,千丈玉盘浮。

广寒宫殿,西望湖海冷光流。

扫尽长空纤翳,散乱疏林清影,风露迫人愁。

徐步行歌去,危坐莫眠休。问孤蓬,缘底事,苦淹留。

倦游回首,向来云卧两星周。

此夜此生长好,明月明年何处,归兴在南州。

老境一伧父,异县四中秋。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四)

平日几经过,重到更留连。

黄尘乌帽,觉来眼界忽醒然。

坐见如云秋稼,莫问鸡虫得失,鸿鹄下翩翩。

四海九洲大,何地著飞仙。吸湖光,吞蟾影,倚天圆。

胸中万顷空旷,清夜炯无眠。

要识世间闲处,自有尊前深趣,且唱钓鱼船。

调鼎他年事,妙手看烹鲜。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先]韵

水调歌头(其十一)

今夕定何夕,秋水满东瓯。

悲凉怀抱,何事还倍去年愁。

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帘卷玉波流。

非是经年别,一岁两中秋。坐中庭,风露下,冷飕飕。

素娥无语相对,尊酒且迟留。

琴罢不堪幽怨,遥想三山影外,人倚夜深楼。

矫首望霄汉,云海路悠悠。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三)陪福帅宴集口占以授官奴

缥缈九仙阁,壮观在人间。

凉飙乍起,四围晴黛入阑干。已过中秋时候。

便是菊花重九。为寿一尊欢。

今古登高意,玉帐正清闲。引三巴,连五岭,控百蛮。

元戎小队,旧游曾记并龙山。闽峤尤宽南顾。

闻道天边玉露。持橐诏新颁。

且拥笙歌醉,廊庙更徐还。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