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诗,并叙

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使民前知,是役于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名为《息壤》,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之手。诗中借助神话想象,通过“帝”这一抽象的权力象征来表达对自然法则和君主权威的敬畏与批判。

开篇三句以宏大的画面展现了天帝对于大地的掌控与庇护。"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意在强调天帝对土地的养育和保护,如同筑起高台来守护这片土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则描绘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维系着这个世界的秩序,每一次天帝的行动都伴随着神明的操控。

紧接着,诗人通过“帝敕下民,无敢或开”表达了君主对臣民的命令与禁令,以及臣民对于这一权威的服从。这里的"敕"字体现了上天或君王的不可违抗的命令,而臣民则不敢有任何异议。

然而,诗人在后文中转换了语气,通过“惟帝不言,以雷以雨”暗示即便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可能不经意料地发怒。"惟民知之,幸帝之怒"则表现出人们对于这种自然界或君主权威的敬畏与恐惧,同时也在祈求避免天帝或君王的愤怒。

接下来的几句“帝茫不知,谁敢以告。帝怒不常,下土是震”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表达了对于权威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这种不稳定性的恐怖后果。

最后,“使民前知,是役于民。无是坟者,谁取谁干。惟其的之,是以射之”则转向批判,对于人民的压迫与剥削进行了隐晦的指控。这几句诗意在表达,即便是在维系秩序的过程中,也可能隐藏着对民众的剥夺和不公,进而质疑这种所谓的“秩序”是否真正为了人民的福祉。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苏轼对于自然与权威的深刻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社会不平等与君主专制的批判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渚宫

渚宫寂莫依古郢,楚地荒茫非故基。

二王台阁已卤莽,何况远问纵横时。

楚王猎罢击灵鼓,猛士操舟张水嬉。

钓鱼不复数鱼鳖,大鼎千石烹蛟螭。

当时郢人架宫殿,意思绝妙般与倕。

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蛾眉。

临风扬扬意自得,长使宋玉作楚辞。

秦兵西来取钟簴,故宫禾黍秋离离。

千年壮观不可复,今之存者盖已卑。

池空野迥楼阁小,惟有深竹藏狐狸。

台中绛帐谁复见,台下野水浮清漪。

绿窗朱户春昼闭,想见深屋弹朱丝。

腐儒亦解爱声色,何用白首谈孔、姬。

沙泉半涸草堂在,破窗无纸风飔飔。

陈公踪迹最未远,七瑞寥落今何之。

百年人事知几变,直恐荒废成空陂。

谁能为我访遗迹,草间应有湘东碑。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荆州十首(其一)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捲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荆州十首(其二)

南方旧战国,惨澹意犹存。

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

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

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荆州十首(其三)

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

耕牛未尝汗,投种去如捐。

农事谁当劝,民愚亦可怜。

平生事游惰,那得怨凶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