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蛟台怀古

汉武特雄俊,超然负大略。

身宅帝王居,旌旗四海薄。

立祠勤祷媚,岂陟礼衡霍。

浮江走浔阳,千里舳舻泊。

神怪当其前,威生相拿攫。

天子按剑怒,挽弓足霜锷。

一发惊浪恬,腥风瞥然著。

神力乃殊妙,天威非所度。

好事喜凿政,附会此台托。

石嵌附江滨,涛声天际落。

盛迹已云往,雄概独略约。

方士感宫闱,将军时绝幕。

英明替恭俭,纯美倏凋索。

登台豁俯仰,慷慨为斟酌。

高吟发长啸,蛟龙各潜壑。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鉴赏

这首诗《射蛟台怀古》由清代诗人马三俊创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历史的回顾,描绘了汉武帝射蛟的壮举及其留下的遗迹。诗中不仅展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勇猛,也体现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首句“汉武特雄俊”,开篇即点出汉武帝的非凡才能与气魄。接着,“超然负大略”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随后,诗人以“身宅帝王居,旌旗四海薄”描绘了汉武帝作为帝王的威严与影响力,他的旗帜甚至覆盖了四海。

“立祠勤祷媚,岂陟礼衡霍”则暗示了汉武帝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他不仅在人间建立了祠堂,还亲自前往衡山、霍山等名山大川进行祭祀。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以及对神灵的崇拜。

接下来,“浮江走浔阳,千里舳舻泊”描述了汉武帝乘船巡游至浔阳的情景,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豪迈与气派。而“神怪当其前,威生相拿攫”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汉武帝面对神怪时的英勇与威慑力。

“天子按剑怒,挽弓足霜锷”描绘了汉武帝在面对威胁时的愤怒与准备,他拔剑在手,拉满弓弦,展现出帝王的威严与决心。而“一发惊浪恬,腥风瞥然著”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汉武帝射箭时的精准与威力,即使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也能一箭定风波,让腥风瞬间平息。

“神力乃殊妙,天威非所度”总结了汉武帝射蛟的神勇与天威,强调了这一壮举的非凡之处。接下来,“好事喜凿政,附会此台托”则表达了后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念与追忆,他们修建了射蛟台,以此来寄托对汉武帝英勇事迹的怀念。

“石嵌附江滨,涛声天际落”描绘了射蛟台的地理位置,它紧邻江边,涛声回荡在天际,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历史。而“盛迹已云往,雄概独略约”则感慨于历史遗迹的消逝,但汉武帝的英勇形象却依然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方士感宫闱,将军时绝幕”提到了与汉武帝相关的历史人物,如方士和将军,他们的故事与汉武帝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段辉煌的历史篇章。而“英明替恭俭,纯美倏凋索”则感叹于历史人物的英明与美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留给后人的只有对过去的回忆与怀念。

“登台豁俯仰,慷慨为斟酌”表达了诗人站在射蛟台上,俯瞰四周景色时的感慨与思考,他以慷慨激昂的心情,斟酌着历史的深意。而“高吟发长啸,蛟龙各潜壑”则以诗人自身的行为,象征性地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对自然界的敬畏,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深远影响如同蛟龙般深藏于大地深处,永远不可磨灭。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历史典故,展现了汉武帝的英勇事迹及其留下的精神遗产,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1)

马三俊(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奉询无可师自庐山归省

十年尘土化缁衣,回首干戈任息机。

天上谪仙皆证果,海滨遗老更何归。

去时骨肉犹存否,此日家山果是非。

空尽难空真种子,蒲团座下不能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读何令远关中游草

秦关闻道可泥封,满幅烟霞笔墨浓。

是处名山皆倚马,从知胜地擅雕龙。

苍崖恍惚希夷驻,紫气元教岱岳重。

读遍新诗三百首,江天何处觅芙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过张无伪郊居

不用住山深,已无尘事侵。

空庭永清昼,万柳结秋阴。

入市惟沽酒,寻山每抱琴。

居嫌隔城郭,未可月中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方履安索赠

何以十年久,赠君无一言。

殆将倾肺腑,不拟道寒温。

性可轻轩冕,诗能薄宋元。

前身应是佛,只未断名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