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乡乃王氏初迁之地子孙散处既久至正戊戌兵戈扰攘余至凤林访诸宗族为避地之计因赋诗见意示子姓云

凤林县南鄙,山僻田衍腴。

维婺望王氏,吾祖始所居。

子孙既散处,往往乡相都。

绵延四百载,馀裔犹纷敷。

悬知本根茂,枝叶自扶疏。

我家县隅北,去此两舍涂。

避地乃此来,属时正艰虞。

所来为宗族,岂以势利趍。

群从相温存,恩意何廑渠。

谓言贷我粟,亦复假我庐。

而我懒生事,俯仰缺所需。

未应造物者,困此七尺躯。

蠖屈本求伸,兔藏非过图。

重维首丘义,讵敢昧厥初。

尚思朝阳鸣,瑞世谐贞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祎所作,题为《凤林乡乃王氏初迁之地》,表达的是对故乡凤林的深情以及对家族传统的坚守。诗中描绘了凤林县的地理环境和王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强调了家族成员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扶持的重要性。

首句“凤林县南鄙,山僻田衍腴”描绘了凤林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山野偏僻,但土地肥沃,为后文家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基础。接着,“维婺望王氏,吾祖始所居”点明了王氏家族的起源,表明凤林是王氏家族的发源地。

“绵延四百载,馀裔犹纷敷”描述了王氏家族四百年来的繁衍壮大,即使分散各地,家族血脉依然延续不断。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悬知本根茂,枝叶自扶疏”运用比喻手法,将家族比作茂盛的树木,根深叶茂,形象地展现了家族的繁荣与凝聚力。接下来,“我家县隅北,去此两舍涂”则点明了自己的位置,与凤林虽相隔不远,却因避难而来,体现了诗人在动荡时期对家族的忠诚与责任。

“所来为宗族,岂以势利趍”表明诗人来访的目的并非追求权势利益,而是为了家族的团聚与安宁。在“群从相温存,恩意何廑渠”中,诗人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温馨与关怀,强调了亲情的力量。

“谓言贷我粟,亦复假我庐”反映了家族成员间的互助精神,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然而,“而我懒生事,俯仰缺所需”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懒惰与不足。

“未应造物者,困此七尺躯”流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自身困境的反思。接下来,“蠖屈本求伸,兔藏非过图”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怀有希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重维首丘义,讵敢昧厥初”强调了回归家族传统和初心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家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最后,“尚思朝阳鸣,瑞世谐贞符”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期待家族能够如同朝阳般带来吉祥与和谐,符合天命与道德的象征。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家族的深厚情感,也蕴含了对历史、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家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诗人传达了对家族团结、传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深刻理解与向往。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杂诗十首(其一)

古人不可见,古月还至今。

每因古时月,得见古人心。

月即有圆缺,心非有存没。

将心与月比,光明祗如一。

形式: 古风

杂诗十首(其二)

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

坐看明镜中,颜色晓夜别。

日夜不我与,少壮能几时。

寸阴倘不惜,后悔将安追。

形式: 古风

杂诗十首(其三)

天地最钜物,人身实至微。

身焉不自尊,曷以配两仪。

仰惟古圣贤,充实有光辉。

因怜蠢蠢徒,鸟兽安须麋。

形式: 古风

杂诗十首(其四)

读书虽穷经,学道在穷仁。

经通乃知至,仁得斯成人。

束发吾有志,辛苦今十春。

朝闻可夕死,谁当负斯文。

形式: 古风